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纪录片悄然崛起 85.9%的人去年看过纪录片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1-1-18 00:00| 發佈者: 顺天道化| 查看: 1491| 評論: 0|來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新年伊始, 6 集纪录片《美丽中国》作为首播节目,揭开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面纱。《美丽中国》出身不凡,由央视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摄制,曾获“艾美奖”的 3 个奖项。   随后,纪录频道 ...

新年伊始,6集纪录片《美丽中国》作为首播节目,揭开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面纱。《美丽中国》出身不凡,由央视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摄制,曾获“艾美奖”的3个奖项。

  随后,纪录频道相继播出《玉石传奇》、《隐蔽战线》、《地球脉动》等纪录片,受到观众热捧,成为央视新年的收视热点。

  作为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央视纪录频道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它能否向世人真正展现中国的人文精神?国产纪录片的春天,是否因此开始?在这个娱乐盛行的年代,纪录片还有多少人在看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50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2010年多达85.9%的受访者看到一部或多部纪录片,没看过的人仅有14.1%

中国电视仅有选秀、相亲、肥皂剧是不够的

  近年来,不少人抱怨,打开电视不是“超女”就是“伪娘”,除了肥皂剧就是“选秀”、“相亲”。中国电视文化品质明显下滑,媒介生态趋于恶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曾尖锐地指出,内地电视节目世俗化,是“集体弱智、集体作秀、集体时尚化”的祸首。“西方电视台从来没有将电视看成大众共同的世俗化平台,而是一个分层的平台。文化节目的分量和精度总是让人刮目相看。”

  当感觉电视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时,一些人选择逃离荧屏转战网络。有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与知识分子,除了偶尔看新闻与科教节目之外,已基本没有看电视的习惯。

  “很长时间不看电视,电视早送人了。”听到央视要开纪录片频道的消息,资深媒体人女士立刻把选购电视机的计划,放进了新年采购日程中。她对这个频道充满期待。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资料显示,现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美国的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以及英国的BBC纪录片、日本NHK纪录片等,在世界很多国家的收视率都很高,已形成了独特风格和品牌,拥有大批忠实观众。

  本次调查也证实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度。在过去一年看过纪录片的观众当中,67.8%的人看过中国人拍摄的纪录片,59.3%的人看过外国人拍摄的纪录片,34.8%的人看过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

  电视作为纪录片的传播主渠道,仍然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此次调查发现,76.5%的人通过电视收看纪录片,59.4%的人通过网络视频来看,而通过光盘和影院看纪录片的人分别占15.0%12.6%

  “新闻是传播信息的,综艺是用来娱乐的,电视剧和电影是用来圆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然而,我们用什么来塑造心灵,引领社会价值观?我想应该是纪录片。纪录片不是唯一的方式,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方式。”纪录片编导梁碧波说。

  从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和《故宫》的热播,到各地电视台纷纷开设纪录片栏目或频道,纪录片正在荧屏上悄然崛起。业界专家认为,在经历了娱乐致死的躁动后,人们开始冷静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电视正从娱乐工具回归到大众传媒。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话,常常被纪录片人挂在嘴边。然而,对于一直徘徊在商业大门之外的国产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能否带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纪录片曾辉煌一时。《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宛若珍珠,点缀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这些纪录片占据着当时荧屏的黄金时段,与《四世同堂》和《红楼梦》等热播剧的收视率不相上下。

  但是,2000年后,尽管国际纪录片市场一片利好,但中国纪录片市场却一直处于“低收视率”、“赔本赚吆喝”的阴影中。随着中国电视媒介生态的剧变,纪录片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路败退,逐渐边缘化。

  当今纪录片市场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调查中,55.4%的受访者认为原因是“播出平台受严重制约,频道太少”;53.5%的人认为在收视率就是硬道理的商业娱乐环境里,创作者心态浮躁;51.7%的人觉得,现有的纪录片拍得不好看;37.8%的人表示是“观众没兴趣看”;32.6%的人选择“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31.6%的人表示是因为“纪录片价格与价值严重失衡”;另有27.7%的人认为原因是“播出时间太晚”。

  缺少播映平台,一直是国内纪录片难以产生市场效益的一大原因。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前,纪录片一直没有覆盖全国的专业频道。

  “中国纪录片的播出渠道一直很成问题,大部分电视台苦于收视率的压力,都以播电视剧、娱乐节目为主,对纪录片不‘感冒’。虽然少数地方台开办了纪录片频道,但影响力太小,有价值没市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纪录片制作人张同道说。

  他还介绍,《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卫星频道和专业频道2009年纪录片的年度播出量约5000小时,收入不过5亿元上下。这在年产值过千亿元的电视行业里,仅占0.5%。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失衡,极大打击了纪录片制作者的积极性,直接导致这一领域的恶性循环与投机心理。

  “央视纪录频道平台的搭建,对国内纪录片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张同道认为,这个频道的开播,将鼓舞更多爱好者和专家,投入到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中去。

  纪录片研究者冷冶夫也表示,全国性纪录片平台的建立,将打破纪录片低端制作与低效传播的怪圈。更有人认为,该频道的开通将撬动整个中国纪录片产业市场。

  近年来,虽说《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中国纪录片逐步走向海外市场,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的脚步才刚开始。到目前,我国连一家有实力的纪录片专业制作公司都没有。仅靠电视台和政府作坊式的生产,市场需求很难满足。

  业内人士估计,即使在大事不断的2008年,我国纪录片的生产量也只有3000部共4000集。就算全部归一个电视台播,每天也就3个小时的量。

  而24小时滚动播出的央视纪录频道,每天仅首播节目就有4小时。不过,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并不担心“断粮”,“纪录频道是制播分离的,采用全球采购的方式。除了国内的制作,还有四分之一的节目是购买自BBCNHK制作的纪录大片,比如《黄石公园》和《生命》等。此外,纪录频道还会和电影一样,采用全球首映的方式。”

可能你今天在电视前看纪录片,明天就导演自己的作品

  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后,在微博的上千条评论中,北大教授徐泓的微博尤为引人关注。她引用央视已故纪录片导演陈虻的话说:“纪录片的最终结果是和社会发生关联。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现实的土地上来。关注中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

  汉代宫殿、蒙古草原、西部沙漠、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作为央视纪录频道开篇的自然历史系列片《美丽中国》,是英国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6小时的播映时间,使观众置身于中国的多彩风光中,可谓一张递给世界的“中国名片”。

  “可能你今天在电视机前看纪录片,明天就有可能导演自己的作品。”陈晓卿表示,央视纪录频道并不“高傲”。“纪录频道里既有像《美丽中国》、《玉石传奇》这样的大片,也有一些常规节目,比如《帝国的兴衰》。这部片子拍摄资金并不多,但讲的故事非常有趣。普通人也有可能参与制作。”

  用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的说法,这个频道需要更多地“接地气”,“反映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普通人生活”。未来,观众在纪录频道中不仅要看到专业纪录片作品,还要看到更多跟社会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有调查发现,通常纪录片频道的主流观众,是“高职位、高收入、高学历”的“三高”男性观众。

  去年,上海电视节上发布的《上海大学生电视关注度调研报告》显示,纪录片已成上海大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之一,仅次于电影和人物访谈。令创作者和播出者欣慰的是,较之娱乐节目或电视剧,纪录片的观众群体虽然相对比较小,但“黏性”较强,忠诚度非常高。

  你希望通过央视纪录频道看到什么样的纪录片?此次调查发现,86.6%的受访者选择历史、地理、人文类作品;59.6%选择旅游、美食、探险、真人秀等轻松的小题材;58.0%的人期待纪录片讲述身边普通人的生活;选择“展示国家形象的大制作”的人占41.8%

  对于目前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59.5%的人认为是“题材单一,不能满足更多观众的收视需求”;59.3%的人希望纪录片不要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或猎奇等边缘化生存,要贴近大众生活;52.4%的人认为一些纪录片叙事手法简单,不会讲故事;还有39.1%的人选择“精英化倾向严重,过于高高在上”。

  事实上,一些国产纪录片收视率不高,往往是因为被赋予了过多宏大使命。那种正襟危坐的严肃面貌,与大众文化时代崇尚轻松的风格格格不入。放眼望去,“重复工程”、“橱窗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而追逐边缘化生存,一味猎奇的片子,也不在少数。

  针对目前纪录片题材狭窄的现状,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认为,应该探寻纪录片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纪实”手法之外,还要各种创作手法多管齐下。不但要关注社会边缘人物题材,还要扩展至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社会等纵深题材。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各阶层观众的需要。

  面对困境,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人达成共识,“囊中羞涩”、“播出无门”并不是中国纪录片成不了气候的必然原因,学习借鉴国外纪录片市场的成熟经验,学习讲故事的技巧、风格、思维模式以及高效的专业运作系统,才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当务之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