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删减经典不利于学生养成分辨能力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卫绍生认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青少年开蒙读本,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思想、精神、礼仪规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对之进行不当删减,则不利于学生分辨能力的养成。 卫绍生说,《三字经》等启蒙读物,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它们不仅有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有封建礼教的内容,包括对青少年生活、学习上的一些约束。但是,对于糟粕的内容,我们不能一删了之。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家长在讲授的时候把这些糟粕指出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仅保留“为我所需”的内容,不但不符合辩证法,给文本造成一些残缺,而且也影响孩子的分辨能力。 卫绍生认为,对《三字经》等一些用韵文写成的开蒙读物进行删减整合将令文本不连贯,不利于传承,因为删过的《三字经》就不再是《三字经》了。同时,就教育本身来说,删减行为也是不科学的,这就像把一个人放在真空的环境里并不能使其有益成长一样。 对经典进行删减将引发三个问题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岩认为,开蒙读物的删减“从理由上就不科学”。 王德岩说,《三字经》等读本作为少儿开蒙读物,少儿从中最直接了解到的应是音韵、故事和一些常识,对其中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事件盲目效仿的可能性很小,对之进行删减不免多此一举。 王德岩认为,对经典进行删减将引发三个问题。第一,由谁来删减?《三字经》可能会出现一百多个版本,有专家版、教师版、家长版等,哪个是最权威的?没有公论。其次,缺失的部分什么时候补上?对于学生来说,学过了就是学过了,以后不太可能刻意重新学习,而缺失的那部分就成为知识的残缺。第三,《三字经》等读物并不是国家规定小学生必读的科目,家长、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选什么、不选什么相对比较自由;而教育行政部门以通知的形式加以约束,相当于没有“问题”之前先给出了“答案”,那么,它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 王德岩表示,不良环境对少儿的影响远远大于这些开蒙读物,片面认为未经删减的开蒙读物会扭曲孩子心智,这是不科学的。 有益删减经典利于学生接受 王丽蓉(四川绵阳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四川绵阳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中学室主任王丽蓉认为,《三字经》等开蒙读物作为传统文化读本的一种,中小学生选读可以开阔眼界,但随着社会进步,其中一定有落后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对之进行与时俱进的有益删减有利于学生接受。 王丽蓉说,中小学生处于学业的低段,删减部分内容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更加亲近经典文化,因为学问都是由浅入深的,高中生读《史记》也只能读一部分,如果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盲目让他们读记原典,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王丽蓉指出,一些人认为删减文本是“数典忘祖”,其实古代很多典籍书籍都是编者、教者修订后为学生呈现的。因此,我们对一些文本也可以进行修订,但应十分慎重,要以学生接受、理解、培养兴趣为原则。 王丽蓉最后表示,对《三字经》等经典开蒙读物进行删减,对删减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思索,不能简单地一删了事。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