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26所“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复旦大学近日正在起草的《复旦大学章程》引来各方关注。在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本报记者走进复旦大学,探访章程起草始末。 近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称,该校正起草《复旦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即将走上“立宪”分权的依法治校之路。在岁末年初,这成为继南科大招生之后的又一“给力”教育改革事件。复旦起草章程的想法始于何时?在复旦的学生 定好愿景和使命,即使换了校长也不会变 “这几天联系采访的太多了。” 必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制度和规定,划分和限定各种权力,包括校长的权力,“所以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力气清理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并且正在起草《复旦大学章程》。”他说,“大学的宪章就是大学的法律,把Vission(愿景)和Mission(使命)定好,即使换了校长也不会变。” 校领导只是召集人,无投票权 对于这部被媒体热炒的章程,复旦校园里的学生反而表现得十分淡然。 4日,在复旦校园,记者随机采访的多名学生中,大多数表示不清楚此事。“看到新闻了,如果能真正实现,当然是好事。”复旦新闻学院一名大三学生说,“不过我不抱太大希望,只是希望牵扯到学生的都是具体的事情,有问题希望能找到负责的人。” 这名学生的想法其实也列入了杨玉良提到的改革之中,“按照‘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的原则,学校只管宏观格局,具体的资源分配和项目,完全依靠人文社科、理工和医学领域的专家。具体工作,由各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另外,对于资源分配和项目的决策,校领导担任召集人,但没有投票权,真正有投票权的,是进入委员会的专家。 “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跟西方有些大学的资源分配理事会结构相似。”一位复旦讲师告诉记者。 章程实施时间尚难确定 学生表现得淡然,而 他说,章程的实施时间难以确定,“可能一年,也可能两年,希望越快越好。”至于起草章程的组成人员结构如何,方明表示不便于透露。 “自主权是很难逾越的障碍。”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校内人士称。高等教育法早已明确规定高校拥有7项办学自主权,包括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只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自主权基本上都没有落实,大学行政化毫无松动之态,反而日益强化。 杨玉良说,为了推进改革,复旦也在争取向教育部申请一些权力,例如自主招生、自主与海外合作办学、自主进行学位管理和专业审批等,“一切改革都有其价值,但关键是怎么改、怎么改好。” 下级如何问责上级 复旦的改革,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从目前杨玉良所述的部分章程内容看,情形并不乐观。 划分和界定各种权力,包括校长的权力,是制定章程的关键。“但问题是,谁来界定权力和责任?建立什么机制落实这种界定的权责?谁来监督章程的落实?这些问题在立法时不加考虑,分权还将是口头上的空话。”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校长是由上级任命的,各种委员会的委员们都是校长的下级,下级如何问责上级?” 怎么样才能制订出有效的大学章程?熊丙奇说,首先要调整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其中包括调整拨款制度、遴选校长的专家委员会制度、建立决定资源分配的理事会治理结构,“这三方面理清了,才能保证大学的财政独立性、办学自主性和资源配置合理性。” 其次,还要实 “这个过程单纯依靠大学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熊丙奇建议,复旦等26所高校可以借鉴南方科大的做法,“将章程提交学校举办者所在的同级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这样颁发后的章程才具备法律效力。而章程所制订的各种制度,就成为有法可依的法律文本,不会因为学校领导换届而变化。”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