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物价”飞涨, 文物收购数量连年下滑 今年春拍市场,最夺人眼球的艺术品不是书画,也不是瓷器,而是底价1.8亿元的“过云楼”藏书。这批传世古籍亮相拍场后引发广泛关注,很多古籍研究专家纷纷建言,希望国有文博机构能够出资收购,让这批国宝级古籍“叶落归根”。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的收藏经费十分有限,与“物价”飞涨的艺术品市场相距甚远,想要收购“国宝”困难重重。 南京一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主要有考古发掘、社会捐赠和征集收购三种渠道。受功能定位所限,依靠考古发掘补充馆藏文物的博物馆数量较少,多数博物馆要靠社会捐赠和征集收购扩充“文物家底”。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末,是国有博物馆藏品增长的爆发期。各地博物馆为了丰富馆藏资源,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文物征集工作,很多散落民间或流失海外的国宝重器,都是在这一时期以政府收购的形式入藏各大博物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一直是收购“国宝”的中坚力量。自建院以来,故宫博物院共收购各类文物16.5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就有2700件。而时间最早、也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一次文物收购,便是1951年由国家拨款48万元港币,购回两大传世名帖《中秋帖》和《伯远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民收藏热的兴起,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开始步履维艰。民间藏家“惜售”,加上市场价不断攀高,导致国有博物馆的文物征集收购数量连年下滑。 来源:南京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