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左)作家。1960年出生于浙江。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其中长篇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拍成同名电影。 马原(右)作家。1953年出生于辽宁,当过农民、钳工,1982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西藏任记者、编辑,并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他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曾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马原和余华相识二十余年,用马原的话说,“有着四分之一世纪以上的交情”。上周马原新书《牛鬼蛇神》的发布会上,余华特意前来捧场。 “先锋派五虎将”中的马原和余华曾是一代文学青年心中的偶像,两人也有诸多相似点,比如对文学的“洁癖”,对现实的关注。而余华更多了一份对马原的感恩之情,他把那时的马原戏称为“劳动模范”:“他用十年时间帮我们打开了这扇门,之后我们写什么发什么。” 纵然在文坛有着极高的“江湖地位”,两人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纯朴作风,甚至夹杂着些许孩子气。采访当日中午,余华执意要请马原吃饭,两人在北京街头一路找餐厅,怎奈沿途不是理发馆就是茶叶店,直到看见一家“稻香村”,马原问:“稻香村是吃饭的地方吗?”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时,余华看到一家火锅店,高兴了起来:“火锅啊!火锅好,吃这个怎么样?” 当年相识 马原就是“劳动模范” 余华:第一回见你是在鲁迅文学院,那时你来看洪峰,后来就经常过来了。当时我们俩盘着腿,我坐在我床上,你坐在莫言床上,我们一直聊天。那时候马原才是帅哥,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看着所有的人。 马原:你应该知道那时候文学院的那群小子,眼见着文学院的大美女陈虹变成了余华的老婆,大家眼睛都看得发蓝。我认识余华时已经写了十多年,但一个字也没发表过,后来是北岛、史铁生他们到处帮我推荐。 余华:马原和我所处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其实他大规模发表小说和我们大规模发表小说也就相隔一年,但这一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等于他耗费了十年时间给我们开了这个门。这个门一开,我们一群人是蜂拥而入,写什么就发什么。马原对于我们来说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但还是有一些保守的杂志说我们写的不是小说,他们当时对小说的标准其实就是墙上照片(注:当代文学馆中挂着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照片)那些人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小说还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写。 马原:咱们这帮人,我,老莫(莫言),索拉(刘索拉),还有残雪……当初彼此都不认识,真正能走到一起,实际上天然就是同道,因为都很关心“怎么写”――前辈们可能不太关心“怎么写”,他们更关心“写什么”。那时国家的文学总是有主题,这段时间是要“伤痕”,那段时间是要“反思”,后来1985-1988那四年,我们在他们眼里就都是乱写了。但时间本身会说话,这个国家叫作家的人可能以百万计,但刚刚说的这几个人,在这二十几年里仍然是最重要的。 身处文坛 从没有买奖、买评论 马原:《兄弟》出来时骂声一片。我一哥们算是国内最好的批评家之一,他觉得《兄弟》一塌糊涂。我说,你看没看啊?他说,看什么啊,翻两页就知道。我说,你狗屁,你从头到尾看一遍再说话。 余华:其实我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先锋文学的时候,主流是排斥我的;但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后,先锋派开始排斥我了,而主流批评家们仍然不接受我。我记得马原力挺我,他跟我说:“我最喜欢长篇小说,一个是《活着》,一个是《废都》。” 马原:我真的是喜欢,我觉得百年之后能留下来的书,肯定有一本《活着》,一本《废都》。那时连王安忆他们都对我很不满意,说:“你怎么这样啊?” 余华:安忆对《活着》意见还没那么大,她好像主要针对的是《废都》,从她女性的那种角度。 马原:她觉得看这种书有点受辱。 余华:所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宠儿,从一开始就是野孩子,就是这样过来的。我可以说,当我下一本书出来时,或者马原出这本《牛鬼蛇神》,也会有人骂。 马原:已经有人骂了。 余华:是吗?这是好事,说明有人在关心。我确实不太会在乎有人骂。说出来不知道马原同不同意:我觉得我和马原的一个共同点是,临死时,我们会觉得我们在文学上是干净的。 马原:对。问心无愧。这么多年,也从来没跟任何一个评论家说:“写我个评论吧。” 余华:或者说“我给你点钱,你给我一个奖。”从来没有过。 马原:在文学上我们肯定没有为斗米折腰过。 余华:在生活上,可能有时没有办法。为了孩子上个学,确实要去求一个校长。 马原:生活中我都没有做过,我一辈子不求人。 涉足影视 《活着》变长篇,感谢张艺谋 马原:余华肯定是一个富豪级的作家了。 余华:也就是中农水平吧。 马原:你要求太高了吧。 余华:前两天在杭州搞了一个《活着》话剧的发布会,孟京辉导演的,我们不约而同订的同一班飞机,他是头等舱,我是经济舱。欧洲那些七十来岁的大作家,出去参加一些文学活动,也依旧是经济舱。文学的地位就是这样。但在中国不一样,你要是身居要职,可能就是头等舱了。 有次有人跟我说,他参加香港的书展,请了一个大陆作家,那个作家要求来回必须是头等舱。我当时就说,这个作家肯定是涉足影视很深的,结果果然是。你就知道,影视界、包括话剧界的生活待遇,比我们要高多了。 马原:你不属于涉及影视很深的人啊? 余华:不深啊,就是《活着》改编成了电影,就这一个。 马原:谁说的,你不是动画片文学顾问(指《虹猫蓝兔七侠传》)吗? 余华:那是他们挂我的名字,没有一分钱的。张艺谋确实帮了我很多忙,但我觉得主要作用是在国外。 印象很深的是1995年,我去拜访那个出版社的编辑――当时《活着》已经在法国卖了两万册了,我当时正在写《许三观卖血记》,就问那个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