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生活 警惕经验的消耗与误用 对文学来说,生活资源也是一把双刃剑。《作家》主编宗仁发数十年来一直在文学刊物编辑的前沿,对文坛上一些小说家不是昙花一现就是江郎才尽的现象深有感触,“很致命的原因就在于对资源的不当处置,或者说是一种高耗性写作,依赖于寻找生活中的故事与小说因素的吻合性,长此以往,由于资源匮乏而产生的对写作前景的茫然便在所难免。”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利用和配置的问题,采用贴近现实的最为鲜活的生活材料构筑小说,既是对作家消化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作家艺术转化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作家艺术持久力的考验。 “很多欧洲的同行无比羡慕中国作家,社会波澜壮阔,现实如此丰富,都不需要编故事,随便把生活裁一截就能成就一个好小说,他们就没想到,恰恰是如此‘醉氧’的状态让中国作家逐渐丧失了心肺功能。”徐则臣概括的这种“心肺功能”,是作家对于社会生活应有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思考力,亦即面对生活现场,作家如何发现素材,处理素材,并进行艺术的表达。而“醉氧”让作家的这些“功能”出现了懈怠和退化。翻开当下的文学期刊,不少作品都是原封不动地将生活的鸡毛蒜皮搬上纸面,作家们没有耐心去孜孜以求艺术上的精进,甚至心安理得于这鸡毛蒜皮也是艺术表达之一种。所以,在徐则臣看来,伴随着“写生活”而来的更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摆脱实用主义的、投机的诱惑,以创作的专业态度去衡量、取舍、合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 这同样也是韩少功强调作家应重视“文化资源”的原因。在时代、历史、社会的种种机缘之下,作家拥有了大量的经验资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坐拥生活,信手写开,“如果没有适当的文化资源配置,就像好风景碰上了烂胶片,碰上了白内障,也会变成烂风景或者假风景。”将文化资源的配置提升上来,也就是将作家的文化修养、思考能力、精神情怀提升上来,这样即便面对同样的经验生活,才会有切中要害的发现和表达。与此同时,文化资源也在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经验资源,击破对经验资源的幻象和迷信,避免“对自我经验的误读和误用”。 越是沉重、越是尖锐、越是独特的经验,越需要保持时刻的警惕和反省,需要在一次次的书写中不断敲打和拷问。“我知道打工生活的真实不仅仅在于我这样在底处的农民工,同样还有一些在高处的管理层,但是我无法逃脱我置身的现实,这种具体语境决定了我的文字是单一向度的疼痛”。郑小琼这种对于写作身份、对于经验立足点的清醒,也是对自我经验的有限性与有效性的清醒,在“打工文学”、“底层写作”越来越被类型化、标签化对待的今天,这种清醒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益的“免疫”。 经历着深刻巨变的当代中国迫切需要一种中国经验的表达,而其中文学的身影让人由衷期待。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来说,一方面,要想激活自己的表达力,就不能脱离对时代现场的关注和对当代生活的思考,在生活的洪流里扎得深入,才能立得坚实;另一方面,表达的有效性和创造性也成为不得不应对的挑战,社会生活空前的繁复芜杂,既构成今天再创作的困难,也是对作家的艺术耐心和艺术创造力的一次锻造。也许,文学再一次的熠熠发光正始自于此。(胡妍妍) 来源:人民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