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传媒无往不至的时代 文学该如何面对"生活"(2)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2-6-1 23:10| 發佈者: 顺天道化| 查看: 1726| 評論: 0|來自: 人民网

摘要: 文学的作为 可能的生活是否还有可能 文学源自生活,但文学却不是照搬而来的二手生活。记录、表现也好,打捞、追忆也罢,再或者是想象、理解,不同的作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文学对于生活的作为:艺术地创 ...

文学的作为

可能的生活是否还有可能

文学源自生活,但文学却不是照搬而来的二手生活。记录、表现也好,打捞、追忆也罢,再或者是想象、理解,不同的作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文学对于生活的作为:艺术地创造第二种生活,一种可能性的生活。这种可能性的生活反过来又照亮了我们已然经历的生活。这是我们离不开文学的原因,也是文学的正义、精神和自律所在。然而今天,在全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文学所能创造的这种“可能性”究竟还有几分陌生感,还有几分差异性?换句话说,当虚构的生活和非虚构的生活已经变得界限模糊的时候,当生活已经模仿了小说的时候,小说还能虚构什么?

徐则臣把这种想法的潜台词拎了出来――虚构一定要比现实更奇诡,小说一定要比生活更匪夷所思。在他看来,这是对虚构和小说一厢情愿的想象。虚构和小说并非一定要在外在的形态上大于和超越现实与生活,它创造出来的世界可能光怪陆离,在“大”的意义上让我们叹为观止,同样也可能在“小”的意义上让我们惊叹与反省,那是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的角落。在这个意义上,虚构并不是绝对的。世界渐趋平面和透明,小说和虚构受到挑战和挤压的时候,或许也是小说和虚构揭开它们被误解和误用的面纱,重新正视自己的本体的时候。

正视本体,意味着回到创作的源头,回到作家与文本关系的形成之初。源发于实际生存的爱与痛,是张炜认为的文学最撼动人心的力量。好的作品依赖个人的投入,而投入则依赖个人与现实的“磨擦”,这是无论怎样现代的艺术手法都无可弥补的。缺失了前者,作品内在的神秘力量就会蒸发。“当然,一个人要想保持住自己情感的饱满,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职业作家到最后问题往往出在生命体验的欠缺,出在情感的稀薄甚至耗尽上。作家一开始的挣扎和奋斗史结束了,其他也会一起结束。”挽救的方法无他,只能是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抛弃所有的虚拟和假象,让心和身同时沉下来。

在作家韩少功那里,文学的虚构,只是地心引力制约下的一种有限跳跃,而这种“地心引力”,正是作家作为大众一分子的切实的经验和感受。他指出,眼下的危机在于,都市化、精英化、职业化的写作,使很多作家沉溺于“主流化”的喧嚣,与这种经验和感受越来越远。从其他地域、阶层、行业中孕育文学新鲜血液的概率,即作家们从“业余”升级为“专业”的概率,似乎也越来越低。大众被卷入了市场化、全球化的生存竞争高压,业余时间也被流行文化洗劫一空。因此,一个士兵,一个水手,一个农民,在当下也无宁静的一角,缺少内力的积蓄,如果要成为海明威或契诃夫,其道路万分艰难。他们的断档和难产,瓦解了文学生产的正常机制,加剧了经验与感受的资源短缺,加剧了文学空心化的危机。“这个问题无法被创作自由、学历教育等其他问题所对冲”,他特别强调。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由生活来创造可能性的生活,读者则通过可能性的生活反过来认识和创造自己的生活。维系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正是对于广阔生活的共同感受和探索欲望。在这个意义上,《讲话》所指出的文学的功用“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依然在检视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对生活观察度不够、感受力不足的文学,难以得到读者的信赖,没有信赖,便没有了深入阅读和沟通的可能,更何谈“惊醒”和“感奋”?


来源:人民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