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杜绝社会冷漠症 请从学会说"谢谢"开始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2-6-5 23:30|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907| 評論: 0|來自: 人民网

摘要: “学会感恩”,是“心灵鸡汤”式演讲里常见的主题。但与之对应的,却是人们“道德话语退化”的尴尬。在不少道学家眼里,善举应是“不图回报”的;让人说声“谢谢”,常被视作“道德绑架”。于是乎,感激、道歉等,都 ...

“学会感恩”,是“心灵鸡汤”式演讲里常见的主题。但与之对应的,却是人们“道德话语退化”的尴尬。在不少道学家眼里,善举应是“不图回报”的;让人说声“谢谢”,常被视作“道德绑架”。于是乎,感激、道歉等,都成了稀缺表情。

6月3日,天津2名女孩在西沽公园湖边玩耍时不慎落水,被一路过的中年男子救起。该男子浑身湿透,手机也浸水损坏。而2位女孩上岸后相拥而泣,未言谢就离开。有旁观游客要求二人向男子道谢,但她们跑开。救人男子最终笑着自行离去。(相关报道见6月4日中央电视台)

本是场完满的道德“演出”,却因“获救不言谢”的片段,而遗憾收尾。2位获救女孩的“言语吝啬”,也备受争议。在“施救―获救”的链条上,获救者往往是“欠人情”的一方。尽管有些人会说,行善不是功利化的交换,而是发自于心、不计报酬的,可依照人们的公序观念,“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意识,理应是人们基本的素养。别人“求表扬”,固然有些不妥;你“知恩不图报”,更是情感淡薄。

或许是惊吓过度,或许是吝于表达,2名女孩在“危险呼叫转移”后,未言谢就离开。幸亏救人男子不是“求求你,表扬我”的偏执狂,否则,势必生出矛盾。路见“不幸”、慷慨施救,救人男子的善行,委实令人赞许。这么“一根有善心的芦苇”,是在给社会的道德总量做加法。但对他的褒扬,与对获救者的责难,必然相伴而生。

2名女孩没有言谢,也许不必过度阐释。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她们不懂感恩,的确是种道德捆绑:她们惊魂未定,可能还没转过神;在其心里,或充满感激……基于此,不少人认为,“不道谢”不意味着道德的高低。我认同“不道谢未必是道德匮乏”的说法,但没法苟同那些抽象的抒情:现实中,说声谢谢又有多难?

对好人道谢,并非“道德高标”,而是起码的礼貌。说声谢,算不上难事。它看似微不足道,却能给好人以心理慰藉。连句谢谢都舍不得说,容易冷却好人的行善热情。很可惜,在游客要求后,2名女孩依旧不肯言谢。不言谢,或许是心存顾忌:若是救人者“索要报酬”,若陷入了诉讼纠纷中,该咋办?可这种预设,扩大了人际的隔阂,也制造了“不信任”的暗区。在“恶意揣度”下,伸手援助成了“钓鱼”“设套”,沿着这趋势,行善也必然沦为吃力不讨好的“管闲事”。

向好人说声“谢谢”,不难。当我们将“道德捆绑”的大棒,打向感恩之心时,也许最该记住一句名言――“礼貌像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却能减少颠簸”。(佘宗明 华西都市报)


来源:人民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