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2年1期,作者:郑连根,原题:《“春秋范儿”》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转型社会。当时,周天子失去了政治上的权威,许多诸侯“不按规则出牌”,逐渐走上了凭实力说话的“争霸之路”。可另一方面,春秋时代也是古代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对此,历史学家钱穆说:“当时的贵族,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均抱有一种开明而合理的见解。因此他们对于人生,亦有一个清晰而稳健的看法……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以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的修养。即便是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谦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这种素养我们不妨称之为“春秋范儿”。 拿“春秋五霸”来说,他们尽管是“霸主”而非圣贤,但在争霸的过程中,也还是要讲道义的。首霸齐桓公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这个口号并不全是虚的,他之所以称霸,在实力之外亦有道义和文化的担当。这种担当就是要保护中原文化。就是实力不足、备受嘲笑的宋襄公亦有值得称赞之处。他在战争中严格遵守“国际战争法”――“不重伤”(一个人受了伤就不再攻击他了)、“不擒二毛”(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不鼓不成列”(要列阵敲鼓进攻,不搞偷袭)。有人说这种做法很愚蠢,可我觉得这种把讲诚信、尊重老人等原则置于具体战争胜负之上的做法,还是很有风度的,是一种难得的“春秋范儿”。 “春秋范儿”更多体现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中。在著名的“鞍之战”中,齐国被晋国打败。败逃之际,逢丑父和齐顷公交换了座位。晋国大将韩厥追上齐顷公的战车后,把逢丑父认作了齐顷公。逢丑父诈称口渴,对身边的齐顷公说:“丑父可去为我取水。”齐顷公借机逃遁。逢丑父被当做齐顷公带至晋军大营,晋军主帅S克曾出使齐国。认识齐顷公,见到逢丑父,知道上了当,就要杀他。逢丑父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戮乎!(臣子能代替君主赴难,现在已经快没有这样的人了,有一个这样的人,你们还要将其杀掉吗!)”S克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一个人不怕以死来免除君王的灾难,确实值得敬佩。杀了这样的人不吉利,我赦免他,以此来激励那些忠心侍奉君主的人。)”于是放掉了逢丑父。这场战役中,逢丑父固然是君子,而晋国主帅S克不愿意杀害忠于君王的人,亦很有君子风范。这说明双方主要将领均认为维护忠义精神比一时之胜负更重要。 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既能真切地感受到“春秋范儿”的余绪,又能清楚地看到这种“范儿”必将衰落的趋势,所以他才念念不忘地恢复“周礼”。可以说,孔子对于周朝文化的一往情深,恰如我们今天深情地追慕民国风流。时间的光晕打在前贤的身上,愈发反衬出了现实的精神缺憾,于是,我们只能在对前人风范的一次次遥想和凝望中寄托情怀,积聚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与古维新”吧。 来源:同舟共济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