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國家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今日表示,去年的假『金縷玉衣』事件,造成社會公眾的不滿,甚至對藝術品市場失去信心。藝術品市場中的誠信問題、鑑定真偽以及估價等問題頻出,法規制度亟待完善。
2011年『金縷玉衣』事件引起了公眾的極大不滿。商人謝根榮與北京中博雅文物鑑定中心鑑定委員會主任牛福忠,用玉片串成假 『金縷玉衣』,5位國內頂級古董鑑定專家爲此估價24億元人民幣,獲幾十萬評估費。謝根榮用這一紙估價,騙銀行放出7億貸款,最終5.4億元打了水漂。 庹祖海在作客中國經濟網訪談時表示,藝術品市場中的誠信問題、鑑定真偽以及估價等問題頻出,法規制度亟待完善。『同時,投資者也應該有一種理性的心態。』 庹祖海提到,前段時間在文化市場司舉辦的宣傳周中,提出了三個口號,即確定藝術品的核心價值是文化,藝術品市場經營的準則是誠信,藝術品鑑藏者的行爲智慧應當是理性的。 抱著投機心態進入藝術品市場的人不在少數,缺乏必要知識或眼力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人財兩空。投資者如何防止衝動心態?庹祖海提了如下建議。 一是應注意到藝術品的雙重價值,文化價值和財富價值同時存在,核心價值是文化。藝術品市場的擴大,需要投資心態,但這種心態應建立在對藝術品市場發展認識的基礎之上。 二是要靠規範的市場中介行爲。『怎麼追求一種合理的投資,我自己不懂,但是我有錢,我去找藝術品的經紀人』,庹祖海說。藝術品方面正在生長一批投資理財公司,他們提供專業服務,收取相應的佣金。 三是要關注法律規範的健全。比如說虛假鑑定的問題,法律法規沒有對市場中的鑑定行爲做出任何規定。鑑定機構的設立,鑑定人員的資格沒有規定,鑑定行爲程序本身也沒有規定,最後鑑定結果管什麼用也沒有規定,可以說是『三無』產品,這對市場的健康發育和發展有很大影響。『今後鑑定方面的中介服務,法律法規上也要規定門檻,規定程序,鑑定的結論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6月5號南方某機構首次公開發售第一個藝術品保真保值交易服務,並且開始向投資者發售,承諾爲投資者提供擔保、回購服務。庹祖海稱此舉值得嘉許,『希望他們的這種實驗成功將來能夠在整個藝術品的交易市場中得到推廣』。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