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世界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2009-11-3 15:18| 發佈者: 月光燈| 查看: 1617| 評論: 0|原作者: 易富贤|來自: 易富贤网易博客

摘要: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发现人口资源才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用历史和数据预测:未来国家发展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成趋同。张维迎认为,在170年前, 中国人 ...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发现人口资源才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用历史和数据预测:未来国家发展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成趋同。张维迎认为,在170年前, 中国人口规模与GDP成趋同,中国人口占世界的37%,GDP占33%左右,亚洲占全球GDP的60%以上[1]。然而,从1830年到1950年,中国人口却增长非常缓慢,仅仅从4亿增加到5.6亿,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和经济占全球比例都不断下降。而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人口快速增长,源源不断的新增人口不但满足了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现在国际市场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北美和欧盟两大经济体,即占全球货物进口总额的近60%[2]。除北美和欧盟外,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也是中国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加上海运的相对廉价,海上贸易为中国东南沿海提供了发展条件,目前国际市场为中国提供了上亿个就业机会。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一直在内地,近代西方国家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崛起,给中国沿海带来了发展机遇,使得中国经济中心一再东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东移速度更是加快,中国历史上沿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过。

但是从世界人口结构来看,中国经济中心即将再次改变。年轻人口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年老的人口结构拖累经济发展,但是这种作用有二三十年的滞后性。直到1979年中国经济仍然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但是1950-1979年之间繁衍的6亿多人口为改革开放的经济繁荣奠定了人口学基础,给世界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日本和欧洲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生育率就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但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直到近年才明显地显露出来。现在欧洲生育率不到1.4,日本只有1.25,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的生育率只有0.9-1.1。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比例不断下降。本文人口数据除了中国2005年的数据是采用1%(抽样比为1.325%)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外[3],其他数据均采用联合国2008年的预测资料[4]。1950年全球人口25.2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8.12亿,占全球人口的32.1%;2008年全球人口增加到67.5亿,而发达国家人口仅仅增加到12.3亿,只占全球人口的18.2%了;2005年发达国家0-4岁人口更是只占全球的10.6%了。

世界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 - 易富贤 - 易富贤的博客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将生育率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国家,但是美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也是下降的。1950年发达国家中位年龄只有29岁,但是2009年却有39.5岁了(日本是44.5岁),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50岁,老气横秋!并且发达国家目前生育率不到1.6了(需要2.1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

世界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 - 易富贤 - 易富贤的博客

人口结构决定了这些地区经济即将衰退,占全球经济份额即将下降。这些意味着中国沿海贸易规模将收缩。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敲响了警钟,依赖内需的重庆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明显小于依赖国际市场的广东沿海城市,中国经济必须从依赖出口转向为依赖内需。中国经济中心即将停止东移而转而移向内地(内地是内需消费的主体),从近年郑州、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的崛起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在发达国家人口占全球比例不断降低的同时,印度等中南亚国家人口占全球比例却在不断增加,印度人口占全球比例从1950年的14.7%上升到2005年的17.4%,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05年印度0-4岁人口占全球的20.4%(中国只占10.92%)。印度2009年老年抚养比只有8%,中位年龄只有25岁(中国为34.1岁)。并且印度目前生育率还为2.7左右,预计在今后5-10年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印度目前虽然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十多年,但是1991年经济改革之后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之后保持在8%以上的年增长率。“高盛全球研究”预测,2020年之前印度将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到2050年则会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5]。印度的人口规模(市场规模)将比中国或整个发达国家地区都还要大,并且印度的人口结构年轻,印度的经济繁荣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必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其他中南亚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不丹、尼泊尔、伊朗等)也保持比较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整个中南亚人口占全球比例从1950年的20.4%提高到2005年的25.4%,2005年0-4岁人口更是占全球的30.3%,并且该区域平均总和生育率还为2.8。南亚2007年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用来评价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为0.612,相当于中国的1991年的水平[6],意味着该区域即将迎来经济快速发展。而包括伊拉克、沙特、阿联酋、也门、土耳其在内的西亚国家,人口增长更快,占全球比例从1950年的2.04%增加到2005年的3.24%,2005年0-4岁人口占全球的3.9%,目前平均总和生育率还保持在2.95。虽然目前中南亚地区仍然很贫穷,就像日本在1950年代之前、中国在1990年代之前仍然很贫穷一样,但由于有年轻的人口结构,今后该地区占全球经济份额将不断上升。今后中南亚和西亚将是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从人口结构看,中日韩的东亚共同体的前途并不妙,因为日本和韩国生育率极低,今后经济活力将很低,与中国的贸易额将降低。东南亚的生育率还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北部湾目前社会发展比印度要早十多年,近期就会崛起,经济体的活力将超过日韩。

北部湾和印度的崛起将驱动中国的经济中心西移。而中国内部的生育率也是西高东低,西部的人口结构远比东部要年轻。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抽样比为1.325%),整理成下表。

世界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 - 易富贤 - 易富贤的博客

从上表可见,西南地区的10岁以下儿童比例最高,其次是西北和中南,而东部地区比例最低。江西和广西的发展潜力不错。虽然东部沿海由于先发优势,目前有能力吸引西部人口,但是如果西部能够发展起来,西部人口还是会流回本地(尤其是还有户籍制度的因素),比如以前到广东打工的长沙、武汉、郑州区域的人口,现在已经在回流了。

世界人口结构和中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中国应该修建包头-西安-怀化-桂林-湛江-海口的高速铁路,并从桂林-柳州-南宁与北部湾经济体接轨。怀化成为沟通华北和西北地区与北部湾经济体的桥梁。但是从长远看,北部湾的经济潜力远不如印度,一方面是该区域人口规模不大,另一方面是该区域生育率比中南亚要低,并且即将快速下降。

中国现在已经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后中印陆地铁路贸易将不断加强(中国和印度如果通过海运的话,产品从内地通过铁路到港口,再通过海运到对方的港口,最后通过铁路到内地的目标市场,成本更高;还不如直接铁路贸易)。

目前学者和官员们正在讨论修建第三条欧亚铁路大陆桥:由昆明经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全长约1.5万公里,比目前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缩短运程3000至6000公里左右。如果构想实现,第三大陆桥将成为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西亚)的中枢、沟通“三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桥梁、横贯“三洲”(亚洲、欧洲、非洲)的纽带[7]。

亚欧大陆现今已有两条大陆桥。第一亚欧大陆桥东起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已有百年历史;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鹿特丹港,开通于1992年。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键对第二亚欧大陆桥颇有研究,他根据构建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利弊经验指出,如果说乌鲁木齐是中国影响指向中亚、欧洲的重要辐射点的话,那么,昆明则是中国影响指向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北非的一个重要辐射点。通过昆明把中国内陆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的交通线连接起来,更具有战略意义[8]。

其实从人口规模和结构看,第三条亚欧大陆桥穿过中南亚、西亚,沿线人口密集,人口结构年轻,将是今后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一条铁路。并且第三亚欧桥还将修建支线到非洲,非洲的生育率比中南亚更高,社会水平比中南亚落后二十多年(非洲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1970年代的水平),二十多年之后经济也将崛起。今后沪昆铁路的经济重要性将不亚于京广线。今后还有必要修建郑州-宜昌-怀化的高速铁路。昆明将成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枢纽。明朝刘伯温曾说过:“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从世界人口结构看,昆明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强。但是昆明本身人口规模由于水资源的限制难以扩大,消化不了枢纽带来的经济能量。

云贵高原地区属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最主要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环境承载力较差。昆明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昆明区内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仅靠大气环流降水汇集于水库和天然湖泊。作为昆明城市水源的主要来源,滇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60%。据调查,昆明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约270立方,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昆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不及沙漠国家。贵阳位于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带,导致地面渗漏性强,不容易蓄水,加上山高坡陡峡谷深很难建造水库,贵阳人均水资源仅1287立方米,只达到全国水平的约一半,低于1700立方米/人的国际缺水警戒线标准,成为我国南方典型的“资源性和工程性”双重缺水城市。

为了应对西部的崛起,应该将湖南的怀化建成一座大型城市。怀化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昆明市中心海拔1891米,贵阳市中心海拔1071米,而怀化市城区平均海拔降低到约220米(介入重庆和长沙之间),怀化周边地区的生态不但远远比云贵高原要好,而且是湖南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属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是国家12个重点开发区之一的长江中游地区。

中国经济中心的西移,将使得怀化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起来。怀化既是华北、华中、华东与第三条亚欧大陆桥对接的枢纽,也是华北、华中与北部湾经济体对接的枢纽。

世界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 - 易富贤 - 易富贤的博客

世界和全国经济中心的转移对局部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南宋京城迁到杭州,给临近的江西带来了发展机遇,江西是人口和经济大省,人文荟萃,江西文化、经济空前发达,随着明朝首都迁到北京,江西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不断下降。江西在明朝的时候人口和经济还远远超过湖南和广东。但是随着清朝湖南和广东的开发,以及京广铁路的修建,沿线的河南、湖北、湖南经济超过江西。京九铁路修建之后,江西经济才有了再次复兴的机会。我国经济中心最早是西部的西安,然后向东部北京、洛阳、开封转移,进而向南方的南京、杭州转移。在近代史上则转到了广东和上海等东南部沿海地区。要知道上海在1840年前后其人口只有不到20万,当时还是一个小渔港,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当时在苏州。但是在历史巨变中,让一切不可能都成了可能,让从来没有人知道的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成了的东方冒险家乐园,成了东方的经济中心。

人口结构决定了未来的实力,当年中国高生育率的时候,西方掀起了黄祸威胁论,1945年美国、英国、苏联雅尔塔会议有一个私下协议,当时是斯大林向美英提议的,要求他们帮助解决黄祸问题,也就是减少中国的人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在1950年代还属于外交学院,目的就是减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现在穆斯林地区生育率高,西方国家对此甚为担忧。印度等国的崛起对中国的经济、国防、外交的冲击力将是空前巨大的,一方面给中国西部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又给中国西部国防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中国的学者都还没有意识到这种趋势。

将怀化建成大城市,一方面可以消化印度崛起给中国西部的机遇,一方面应对西部国防压力。

关于世界人口结构和中国人口结构对世界和中国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西部城市的布局,我将有详细分析,欢迎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期刊发表。

注释:

1.50年后世界经济大国可能是中国印度. 生活日报. 2009年10月15日B11版. http://paper.dzwww.com/shrb/data/20091015/html/35/content_2.html

2.易富贤. 人口的另一面.《商界评论》杂志, 2009年10月刊.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091001/01386812140.shtml

3.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2005/renkou.htm

4.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http://esa.un.org/unpp/index.asp?panel=2

5.古力. 高盛预测印度经济将高速增长 2050年或赶超美国. 中新网. 2007年01月2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gjcj/news/2007/01-24/859980.shtml

6.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United Nations. http://hdr.undp.org/en/media/HDI_trends_components_2009.xls

7.朱咏梅,  王 云.   第三亚欧大陆桥:昆明将成枢纽. 云南日报网(来源:春城晚报). 2007年11月19日 .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71119/news_96_178861.html

8.专家称中国需投入数百亿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中国日报网 2009-06-18 12:38 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oydlq_3/2009-06/18/content_8297873.htm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