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双泉庄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自从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一类村,实现了从“光棍村”到“首富村”的华丽转身。65岁的农民程兆亮告诉记者:“以前种地瓜,年收入寥寥无几。种植中药材以后,收入比以前增加了3倍还多。” 长清区近年来探索出来的“一产联四方”特色模式,是以中药材产业为主线,建立上下延伸的产业链。由政府搭台、企业布局、院校展才,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校、地、企、农“四方受益”模式。加快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步伐,探索走出一条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科技支撑和品牌经营的中药材发展之路,依靠中药材产业促进农业长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目前,以马山镇为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核心种植区双泉庄的标准化基地面积6000亩以上,主要涉及栝楼、丹参、木瓜、紫菀、射干、金银花、连翘等地方特色品种,2011年实现总产值7000万元,基本实现了“人均半亩药,增收一千元”的目标。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种植规模已达到4000亩,农民认识到种植的好处,积极性空前高涨,镇委镇政府意识到要把中药材做大做强,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朝阳产业,就必须有自己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而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离不开技术支撑。”2010年,马山镇中药材种植基地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和山东医药检验所等科研单位加强联合,签订了全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建立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积蓄了深厚的科技力量作支撑。 为做好“产学研”文章,基地还设立了专家库,加强科技人才交流、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文献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邀请中医药大学专家到中药材基地进行考察和技术指导,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要求、统一规范操作优化种植流程,既为确保中药材品质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目前,马山丹参标准化种植基地(GAP)模式已经通过省级专家认证,同时经过省、市药检所检验,两项主要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的2~3倍,丹参酮含量在省内排第一位。 农民李荣元说:“刚开始种植中药材的时候,到底是叶子还是根茎入药我们都不知道。现在有专业人士辅导,不仅让我们懂得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产量保证了质量。套种,是我们这里的妙招。”木瓜树下再种植紫菀、薏米等,不但提高了产量,也利用了他们的生长特色,如紫菀,正是要生长在这种半阴半干的条件下,利用木瓜树的高度来为紫菀遮荫,每亩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比较效益。此外,马山中药材种植基地种质种苗繁育面积达到了200亩,覆盖桔梗、北沙参、红花等160多个品种。 今后基地在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将立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完善加工体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围绕中药材资源优势培植“农”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强中药材生产加工、科研培训、仓储物流、观光旅游、餐饮养生等基地建设,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技创业园、筹建“扁鹊研究会”等。通过增加中药材产品附加值来扩充经济总量,以中药材产业链条延伸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