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人才紧缺是瓶颈 张之平认为,木构建筑的修缮必须由专业的修缮队伍来完成,而目前我国木构建筑的修缮人才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护的进程。“资金不那么缺乏了,但维护古建筑的人才仍十分缺乏,这其实是我们不能一下展开所有修缮工程的关键。”据张之平介绍,目前我国高校的古建筑教学,太偏理论,研究建筑史的人很多,培养出来的专业维护人员却很少。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立90年和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建60周年庆典上曾指出: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大的制约就是人才,既缺乏高层次人才,也缺乏能动手操作、在古建和壁画上动手修复的高级蓝领人才。北京大学1993年开设了文物保护专业,但学生真正走上维护一线的却很少。 据了解,山西有资质的承担古建筑维护的施工单位有18家,而其主攻方向大部分与钢筋水泥有关,木建结构几乎空白。 柴泽俊更是指出,现在很多传统的维修木建筑的技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状况非常严重。“现在的古木建筑修缮人员,锛子拿不起,手工刨子不会用,鱼鳔不会摇,桐油不会熬,石颜料不会洒,只能将就代用机器制作品。”比如简单的钉椽子,如果使用手工制作的方形钉,一两百年都不会滑落,而现在机器制作的钉子,三五年就坏了,但制作方形钉的手艺现在已经失传,钉椽子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修缮的频率非常高,以前200年需要修缮一次的构件,现在不到5年就得修一次,200年需要修40次,有多大的人力、物力能经得起这个折腾?”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