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記憶與印象】再版:閱讀他是靈魂對話(2)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7-18 17:38|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454| 評論: 0|來自: 山東商報

摘要: 4史鐵生的魅力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山東商報:翻開書,第一頁就是史鐵生先生燦爛的笑容。這樣通透的笑,是我們一般健康人都難得展現的,他卻如此陽光,您覺得這樣的笑是怎樣錘 ...

4史鐵生的魅力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山東商報:翻開書,第一頁就是史鐵生先生燦爛的笑容。這樣通透的笑,是我們一般健康人都難得展現的,他卻如此陽光,您覺得這樣的笑是怎樣錘鍊出來的?

康慨:真正強大的人,不是你看起來有多健壯,你可以說自己能戰勝多少困難,真正強大的人是即使身臨無望的困境,依舊努力尋找生活的快樂。周國平先生對史鐵生先生的一段評價也很能說明問題:『鐵生是中國當代最有靈魂的作家。無論見其人,還是讀其文,我相信人們都會有一個感覺:鐵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氣充沛,富有活力,單純,開朗,第二善於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鐵生就是這樣,身體的疾患沒有給他的生命帶來一絲悲苦和陰鬱。』

山東商報:這是個浮躁的時代,許多作家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很難被記住,史鐵生先生的持久魅力在哪裡?

康慨:閱讀史鐵生先生的作品是一場靈魂的對話。在市面上的文學類書籍中並不易找尋。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5關於文字的永恆

如尼采所說,我喜歡那些能讓我不時微笑的文字

山東商報:再版他的作品,預計讀者群都有哪些?

康慨:您在上面的問題中也提到了我們身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社會越是浮躁,人們的靈魂越需要滋養,所以【記憶與印象】適合現下每個人閱讀。

山東商報:最近兩年,散文又逐漸熱了起來,您怎麼看這股熱潮?這對文學創作和出版有什麼影響?

康慨:散文是最自由的文體,可以深刻、可以輕鬆、可以表達感悟、可以抒發情感。當今讀者的閱讀口味越來越趨向於碎片化閱讀、淺閱讀,而散文能很好地承擔這樣的需求。文學創作和出版都要考慮讀者的需求,一般的文學只是簡單地滿足需求,而好的文學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也會創造需求、深化需求。史鐵生的文字屬於後者。

山東商報:您個人認爲能有持久魅力的文字應該是什麼樣的?

康慨:文字的魅力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容講究的是乾貨,每一句話是否有承擔有重量?整個的文章是否表達了某種耐人琢磨的意義?形式講究的是美感,是賦予內容以靈魂。有美感的文字會讓人沉浸其中,讓人時時能感受到閱讀的愉悅。如尼采所說,我喜歡那些能讓我不時微笑的文字。

■ 白描史鐵生

我看史鐵生

□陳村

他是小說家,我喜歡讀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淨,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的手總是溫暖的,寬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他把自己看輕了,才能去愛自己,愛世界。

史鐵生通常並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題下諸多奧義。別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從腿開始思想,體察心靈。他常常糾纏在那些排遣不開的命題,時間長了,成爲習慣和樂趣。他的想法都是經過推理論證的,有明晰的線索可尋。可是,聽他說話的人,因爲自己的好腿好腎,常常哼哼哈哈的,懶得跟從他的思維。

讀史鐵生的文章,和他談話,都不會越讀越狹隘。他腎虧卻沒有陰濕之氣。他很艱難地從生存的窄縫裡走出來,帶著豁然開朗的喜悅。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種嘲弄自己之流的快樂。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樂。經過那道窄縫之後,快樂肯定不再張揚,應該稱爲喜悅了。他是用喜悅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滅。許多遊戲和他無緣,他不再迷失,可以觀賞自己,觀賞上帝的手藝。(有刪節)

■ 史鐵生語錄

◎永恆的距離,才能引導永恆的追尋。永恆孤獨的現實才能承載永恆愛情的理想。所以在愛的路途上,永恆的不是孤獨也不是團聚,而是祈禱。

◎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它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它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他,愛著你,其實只是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欲。

◎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爲永恆。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要求一切都實際且明晰,豈止是在扼殺文學,那是在消滅理想和進步。

◎年齡可以是一堵牆,但牆可以有門和窗。一個人,不管有什麼樣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主張,只要是真誠的,是自己的,她(他)的死都是一座紀念碑。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來源:山東商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