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综观以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整理国故运动”的研究,可以发现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大多集中于研究胡适个人;其二,大多侧重于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对“整理国故运动”做出总体评价。今天看来,这两个特点当然有其一定合理性。毕竟,胡适作为提倡“整理国故”最力者,无疑是这一运动的中心人物;而且研究一场运动,对它做出评价,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毋庸讳言,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研究视野的拓展。首先,由于过多地将研究目光聚焦于胡适个人,甚至于将“整理国故运动”完全附庸于胡适,容易遮蔽了运动的广泛性和群体性。因为既然是一场运动,其规模与影响范围就必然是广泛的,参与者也是十分众多,不可能自始至终都是胡适一个人在唱“独角戏”[44]。这种状况虽在近年有所改变,但以“整理国故运动”为背景来研究其他近代学人的论述仍不多见。其次,由于过多地侧重从文化思想角度,对“整理国故运动”做出评价或“再评价”,由是难免造成了结论的简单重复。事实上,关于“整理国故运动”,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尚待研讨。而近年来虽经一些学者的努力,相关史实不断得以发掘、辨析,在个案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总的来看,该课题的研究仍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空间尚显疏阔。这主要体现在迄今为止的研究,较多的是对其中所牵涉到的人物、流派或事件,展开细致入微的个案考察,还较少将“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术史现象,从宏观层面上加以系统的把握。例如,“整理国故运动”的概念究竟如何界定?运动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它在民国知识界兴衰递嬗的原因又是什么?尤其是与其所继承的学术渊源相比较,“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哪些影响?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或许恰是对该课题加以系统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卢毅) [1] 胡朴安:《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民国日报・国学周刊》国庆日增刊,1923年10月10日。 [2] 邓广铭口述、闻黎明记录《我与胡适》,引自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3] 耿云志:《中国现代史史料的丰富宝藏――胡适先生私人档案介绍》,《胡适新论》,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286页。他同时还统计:“胡适一生著述2000余万字中,至少80%以上是直接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思想、人物为研究对象的。” [4]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5] 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下)》(1924年1月1日),《创造周报》第35号,1924年1月6日,第6页。 [6] 可详参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陈以爱:《学术与时代: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发展与流衍》,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1年。 [7] 李长之:《胡适的思想面貌和整理国故》,《胡适思想批判》第1辑,三联书店,1955年,第220页。 [8] 童书业:《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史学”方法》,《胡适思想批判》第6辑,三联书店,1955年,第189页。 [9]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35页。 [10] 参见童书业:《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考据学”》,《胡适思想批判》第3辑;周一良:《西洋“汉学”与胡适》,《胡适思想批判》第7辑。以上二书均为三联书店1955年版。 [11]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 [12] 魏绍馨:《“整理国故”的再评价》,《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13] 耿云志:《胡适整理国故平议》,《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4] 胡明:《胡适传论》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506页。 [15] 李妙根:《胡适与“整理国故”》,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编《胡适研究》第1辑,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73―174页。 [16]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17] 刘筱红:《胡适与整理国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1期。 [18] 朱文华:《评胡适“整理国故”的理论和实践》,《江淮论坛》1989年第4期。 [19]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20] 龚书铎、宋小庆:《怎样评价胡适?》,《中流》1999年第5期。此外,关于这一问题,尤文科在《胡适与“整理国故”》一文中,也曾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收入丁晓强、徐梓编《五四与现代中国――五四新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至于其同名之硕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88年),则惜未见。 [21]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9页。 [22]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第171―172页。 [23] 《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4] 《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25] 《中国学术》总第6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5月。值得一提的是,洪峻峰在《胡适整理国故思想寻绎》一文中(《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已注意到此问题,他并且对胡适思想演变的脉络做过一番梳理;另外,雷颐也曾对胡适这种内在矛盾心态予以解析,参见其撰《胡适与“整理国故”运动》一文,载《开放时代》2000年7月号。 [26] 《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7] 分别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4期、《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8] 分别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29] 分别发表于《开放时代》2001年9月号、《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0]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 [31]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该著主要是由一组相关系列论文汇编而成。 [32] 《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33] 《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34] 《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35] 分别刊于《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6]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7] 东吴大学中文系张中云早在1996年,就在导师王傅枷拢瓿闪瞬┦柯畚摹墩砉试硕芯浚阂哉绿住⒑省⒐蓑「瘴罚醇 [38]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台湾政治大学,1999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39]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1年。 [40]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1年。该著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6月出版,题为《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 [41]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42] 《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9期。 [43] 《学术研究》1999年第8期。 [44] 魏绍馨早在《“整理国故”的再评价》一文中,就对“‘整理国故’是胡适个人的私产”这一研究倾向进行过反思,遗憾的是,他并未就此详加申论或在研究实践中予以落实。 来源:国学文化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