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16岁考上华科大的“神童” 李明攀,也曾是年薪30万的IT精英。而今,他挥别都市,躬耕于黄梅县的龙感湖畔。他说,他并不是想当“现代陶渊明”,只是田园间的生活,让他奇迹般地战胜了顽疾,身体健康了,心灵也更敞亮了…… (楚天金报25日报道) 对李明攀选择“解甲归田”,本无可厚非,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件事,李明攀即使想当 “现代陶渊明”又有何妨呢? 所谓的当一个“现代的陶渊明”,并不是要逃避现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根据个人条件和环境去开场一番全新的事业,做到身居田园,心系未来。既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性情心境,更要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雄心壮志。 古往今来,解甲归田的仁人志士枚不胜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少位将军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解甲归田。如被誉为“将军级农民”的甘祖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农村生活的29年里,甘祖昌将军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群众同甘共苦,一直坚持参加劳动。他把绝大部分薪金都用来为家乡修水利、建电站。在他的努力下,全乡先后建起了马家坳水库、龙潭水库等多项水利工程,为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犹如李明攀这样年薪30万的IT精英,将来或许会成为富甲一方的庄园主或农民企业家。再者,倘若现在的大学生、白领阶层都有这样的胸怀,不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会大大加快,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也会有所缓解。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思想信仰、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情怀气概,一种对事业无止境的追求。缺少了这种精神,即使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照样会心情浮躁,挣脱不掉世俗的枷锁,身心疲惫,无所建树。 因此,只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人生目的,正确对待人生境遇,明确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把忧愤情绪转化为积极进取的高洁人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分子,受到社会和公众赞赏。自己也才会在探悟自然之法与生存之道的同时,“身体更健康,心灵更敞亮”。(王传合) 来源:大众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