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中國當代藝術確實是難以索解的謎團,1989年,中國第一屆當代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在展覽結束時,相當部分的藝術家甚至無法取回自己的作品――原因很簡單,因為沒錢。時過境遷,現在的當代藝術儼然成為近幾年中國藝術市場的天之驕子。我們不禁要問:那些行為藝術家、裝置藝術家靠什麼謀生?天價當代作品背後,究竟誰在得利? 其實,現今當代藝術的收藏往往與商業運作交織在一起,不能簡單地用對與錯、好與壞的觀點來判斷。如果說,1989年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窘迫造就了藝術資本的第一桶金,那麼,單純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尤倫斯夫婦1987年開始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運作,幾十年的經營投入所得的收成並不算十分理想。不可否認,中國當代藝術就是在資本運作的強勢背景下不斷尋找自己的路向。 (編者) 燒錢遊戲、裸奔、挑釁道德底線……對於正常人來說,當代藝術就是一個外星來客:來自未知世界、能量驚人、行蹤不定且難以研究。 對『當代藝術是什麼』的問題,專家們給出了連篇累牘的專業解釋,可這些說法晦澀難懂;崇尚時髦的年輕人熱烈地談論和擁護當代藝術、認為這代表着藝術的未來,若仔細聽下去,會覺得漏洞百出;金融投機者豎起耳朵、瞪大眼睛觀察當代藝術和它背後動輒上億的資金流,常常感到又無從下手…… 最近一兩年間,隨着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當代藝術正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抽絲般淡去。這個怪物是真的離開?還是即將捲土重來? 關於當代藝術的來源,各家眾說紛紜。但首先發現並進行深入思考的,是美國人。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 『文化三伯格』(格林伯格、羅森伯格、斯坦伯格)、阿瑟丹托等為首的一批美國人文學者發現,隨着工業革命的完成和現代化的到來,這個時代的藝術也相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美』的藝術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產生了一堆堆幾乎無規律可循的視覺文化衍生品。這些精神世界衍生出的物質形態,也許用『當代藝術』來統稱,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方式。 解釋這些奇怪藝術――從畢加索到杜尚,從安迪・沃霍到達明・赫斯特的工作,則由當代藝術理論家來擔當。自此,無數智慧的頭腦對着小便池、垃圾或是突發公共事件在苦思冥想:這,何以是藝術?無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玄奧的工作。 當歐洲老牌正統的貴族紳士,開始用審視古董的眼光打量畢加索大膽出位的繪畫,並終於咬牙決定出高價買進時,美國人――這次是充滿野心和商業頭腦的華爾街商人,發現了當代藝術的新價值:當代藝術可以充當金融工具!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金融市場,充滿着躍躍欲試的資本。高智商的華爾街精英就開始琢磨:當代藝術是否可以按照概念股的方式來運作? 你看,對於標榜『前衛、時尚』的當代藝術,可以解釋為『投資型成長股』;對於似是而非、難以判定的作品質量,可以解讀成『市場吸引力』;對於藝術趣味上潮流的迅速改變,可以解釋成『技術更新換代』……當代藝術的全部,包括其不斷增長的紅利,都可以代換成公眾可以理解的東西。這樣一來,就可以制定一套當代藝術的資產概念――換言之,當代藝術這隻概念股,可以穿戴齊整準備參加運作了。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