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父母的结合,以及孔子的出生时间,历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和争论。对出生时间问题,现已经基本一致了,大都认为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8月27日。而对《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而得孔子”仍在争论。 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野合”对于孔子的诞生,由于他后来的名声和地位,自然也有许多神话传说,如晋代崔豹《古今注》云:“孔子生之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有五老列于庭,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崔述曾斥“此说至为无稽”。由于“野合”而生孔子,是出自汉代司马迁之手,又在其权威的史书《史记》中记载,所以在较长时间内,人们对此,只能去理解,甚至作猜测。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说:颜征在乃“从父命为婚”,“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称野合,谓不合礼仪”。不少人大体认同这一说法。匡亚明先生在《孔子评传》中说:“用含义模糊的‘野合’二字描述这种不合礼仪的结合,是寓有隐讽之意的。因为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野外,一种是粗野不合礼仪,历来多作后者解。”还有一种解释,称之为“野外幽会说”。如张秉楠《孔子传》认为,所谓“野合”,是男女借在祭祀之机在河边欢会或山间幽会。还有其他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就是上述两种解释。 看来,不同的认识都是围绕“野”字阐发的,因而对“野”的字义及当时婚姻制作综合性历史分析,应当是正确理解认识“野合”的有效办法。先秦时期,“野”字之义本指郊外,引申之即是粗野、粗朴、粗简的意思。至于当时婚姻制度,有学者指出,孔子时代虽已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的要求,但是社会尚有古婚制遗存,男女婚姻结合相对来说是比较自主的。如《左传》昭公十一年载:“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从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综合分析“野”字涵义及当时婚姻制度,不难看出,上述幽会说及粗野不尽合礼仪说都是较为可信的。只是有学者认为,男女趁节日于河边或山间幽会虽为当时习俗,但叔梁纥年龄已60多岁,又身为地方长官,实在难有参与的可能。而对粗野不合礼仪说,也应作更为确切的解释:叔梁纥是年老纳妾而非青壮娶妻,按当时情况,不违大的礼则就行了,不必要办得多么隆重、复杂,因而所谓“不合礼仪”也显带后世观念色彩,因为查不出当时有什么年龄差异方面的婚姻礼则限制。所以,对“野合”之义,不如直接解释为:当时叔梁纥与颜征在是一种年龄很悬殊、形式很简朴的婚姻结合。而年龄悬殊、形式简朴之“野”,不一定不合当时“礼仪”。 来源:大众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