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京沪话剧发展:专业、非专业剧评共进 近年来,文艺评论的力度和深度大大减弱,越来越成为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人的“圈子”评论、“关系”评论、“会场”评论,戏剧评论也同样如此。目前,专业评论“不专业”,评论文风不鲜活,戏剧理论缺少前瞻性,戏剧评论队伍萎缩,使当前的专业评论难以对创作现状进行深度研判,与戏剧现场形成有效的“共振”。而与之相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一些摆脱了现实话语束缚、相对自由灵活的“非专业”剧评人利用论坛、微博、博客进入戏剧论坛,他们以各自的审美判断畅谈演出的真实感受,并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展开多种形式的争鸣,与创作者实现互动。这些民间、草根式的网评不乏真知灼见,往往能在传播上赢得主动,甚至左右一些戏剧爱好者的观剧选择。但是话剧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要在美学理念、审美观念、表导演方式等方面有所总结和创新,归根结底离不开专业理论评论,离不开有较高戏剧理论修养、审美感悟、知识储备的专业评论家的介入和引导。 时下,京沪话剧在发展中都出现了亟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趋势、新问题,例如,如何让主流戏剧承担更多艺术性、审美性的引领功能;如何评价民营剧团、独立制作人等在当前话剧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如何看待小剧场话剧的过度娱乐化等。京沪两家代表性剧院应该更进一步展开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携手提升中国话剧的审美品质。(徐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