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身风格:地域化并不代表风格化 时至今日,人艺风格成为北京人艺话剧独特的文化标识,其深厚严谨的演剧创造、雍容大度的内在气质、含蓄隽永的审美韵味已深深地融入人艺话剧创作的始终。它不仅体现在《龙须沟》、《茶馆》、《蔡文姬》、《雷雨》等经典剧目中,也在新时期以来涌现的《小井胡同》、《狗儿爷涅》、《天下第一楼》、《李白》、《窝头会馆》等剧中传递、丰富着。人艺舞台上呈现的是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人生,但折射的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现代史;它浸染着京味儿文化的基因,但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汇点。这使北京人艺的话剧没有囿于北京,没有成为某个地域文化的代名词,而是始终代表着中国主流话剧的艺术高度,成为中国话剧艺术的一个实践方向。 上海人艺虽然没有北京人艺焦菊隐那样自觉的演剧学派建设,但是捕捉现实题材,手法自由灵活,艺术观念兼容并蓄,也成为上海人艺话剧的风格特色。上世纪80年代,黄佐临重提“写意戏剧观”,旨在突破传统狭隘写实化戏剧观念的束缚,创造了一种蕴含中国民族审美理想兼具有现代艺术审美品格的话剧样式。黄佐临执导的8场写意话剧《中国梦》更成为上海人艺乃至上海戏剧界一个时期以来探索自身风格走向、追求民族演剧理想的可贵尝试。1995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以来,在话剧市场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许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意义。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几次进京演出看,无论是2004年的《蝴蝶是自由的》、《艺术》、《长恨歌》、《正红旗下》,还是2007年的《红星闪耀中国》、《秀才与刽子手》,乃至近几年的《无人生还》、《1977》、《武林外传》、《罗密欧与祝英台》、《鹿鼎记》等,京派、海派、欧美派风格夹杂,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正是海派文化特色的表征,而且话剧地域化、时尚化了。 就目前的戏剧生态环境而言,市场、观众虽然仍是话剧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无论如何,话剧艺术创作的本真不能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