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揭秘中國應用最廣泛的學說 五行理論及其起源 (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30 17:50|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800| 評論: 0|來自: 文化中國

摘要: 『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甘誓】據說是夏朝遺文,文中的『五行』具體所指,沒有說明,但『五行』和『三正』並用,可以推想它和上古曆法及上古先民的尊 ...

『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甘誓】據說是夏朝遺文,文中的『五行』具體所指,沒有說明,但『五行』和『三正』並用,可以推想它和上古曆法及上古先民的尊天觀念相聯繫。

『五行』次見於【尚書・洪範】:『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手甘。』【洪範】一文,據記載作於西周初年,乃周滅商後二年,商朝舊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陳述的『天地之大法』的記錄。箕子說,天賜給禹【洪範】九疇,也就是九種『天地之大法』,『五行』是九疇中的第一大法。這說明五行觀念早在大禹時就有了。

【史記・曆書】云:『黃帝考定星曆,以立五行。』以此推論,五行觀念的產生更上溯到了黃帝時期,並且說明五行的產生和星曆氣象有關。

五行說現代很多學者都說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認為我國古代思想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當作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或元素。是不是這樣,我們從五行範疇的形成來探討,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

五行的起源,有『五數說』、『五方說』、『五祀說』、『五星說』和『五工說』等等,事實上,五行應該源於河圖。河圖是天文圖,河圖源於太極圖,太極圖是說明陰陽之氣的,陰陽之氣的五分法具體化就是五氣,五氣易象化就是五行,五行實起源於五氣,而五氣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結果。時令節氣本來是日月地三體運行所成,然而,卻可以用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東南中西北的出沒情況作標誌。我在【太極河圖洛書】一節已介紹過,太極圖源於天文曆法的測繪,河圖洛書是用奇偶數按陽奇陰偶的原則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陰陰消長情況所作的天文解說圖。河圖數分佈在太極圖上,形成四象特徵點和中宮特徵點五個特徵點。對於太陽年周視運動太極圖而言,河圖數1、6為冬至,2、7為夏至,3、8為春分,4、9為秋分,分別代表冬、夏、春、秋四象。5和10據中宮,代表四季土(四季均分之後的餘氣)。

古人將五個特徵點象八卦一樣,分別取法於自然之象而命名之,就是五行象。冬天氣溫冷如水,故以水配之;夏天氣溫熱如火,故以火配之;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秋天草木金黃,結實如金,故以金配之。因為一個太陽年365.25天,並非整數日,無論四分、八分、十分,還是十二分,都不能按天完全均分,所以對春夏秋冬或不同曆法的月份必須採取適當措施予以調整,一年四季才能節氣分明。又因為春夏秋冬在大地上隨地理方位的不同而不同,大地(實際上指立足點)對不同地理方位的四季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古人把調整節氣的時段(閏日或稱余分)以土配之,土據中央而控四方(閏以定歲,即定四季,四季配四方)。不同的曆法,調整的辦法也不相同,古人有時一年調整一次,將土季置於夏至之後,稱為長夏;有時置於夏至和冬至之後,稱為過年日(古十月曆有大年和小年);有時置於四季的後邊,稱為季土。一年調整不過來,就用置閏的辦法超年度調整。不論如何調整,都將每年調整節氣的時段統稱為土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象就這樣形成了。由此可知,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最初形成之時,是以實象的五種物質表示五種節氣,已進行了一定的取象比類,後來,五行之象又泛指五個特徵點,類象範圍更廣,一如八卦一樣,可以類指萬物萬象,並形成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萬物的結構、關係、性質、狀態或過程的抽象哲學範疇。

因為五行是用五分法揭示宇宙萬物的結構、關係、性質、狀態或過程的抽象哲學範疇,所以當然可以用來把具體物質的構成要素分為五類,並用金木水火土範疇來表示每一類,這是五行的應用,但是,這裏的金木水火土並不實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具體物質,就象乾坤可以表示天地,但並不單單就指天地,還可以表示父母、君臣等等。五行說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創造的一種用取象分法思維揭示宇宙萬物化生規律的辯證理論,五行之象既然是從實象中抽象出來的,當然也可以用其實象之間的關係來幫助理解這種抽象範疇之間的關係。不了解這一點而用樸素唯物論來解釋它,其實正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目前有些學者由於混淆了五行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企圖因五行的具象性而否定五行說的科學性,原因就在於此。

五行起源於四時五氣,而四時五氣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結果,卻是地的獨有現象,所以五行由天生而屬地,也就是說『五行麗地』。

【協紀辨方】說:『行也者,言其行於地也。質行於地,而氣通於此數之有五焉,故曰五行。』五行取象於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民並用之,廢一不可』的五種物象,古人稱之為『五材』。【尚書大傳】說:『水火者,百姓之求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以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有用之五材因被具象化為五行概念,後又上升為抽象的範疇,從而能以之對萬物萬象進行說理,故而被上古先民所崇拜,並被列為祀典。【國語・魯語上】說:『凡諦、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這種對五行的祭典,由專職的『五行之官』負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蔡墨之言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故有五行之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五行之官因『一日失職,則死及之』的重大責任,因而對五行知識的研究十分重視,從而促進了五行觀念的發展。

五行之間的關係漢代董仲舒稱之為『比相生而間相勝』,也就是相鄰者相生,相間者相剋。


來源:文化中國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