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當代名瓷收藏十年記(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8-31 18:26| 發佈者: 沙坡| 查看: 1532| 評論: 0|來自: 中國經濟網

摘要: 大約十年前,拙作『當代名瓷收藏與鑑賞』發表,引起藏界關注。當時有一些藏友剛剛介入當代名瓷收藏,以拙文入門,十年來,身體力行,均已經小有成就。文章中的主要觀點,為各媒體反覆引用。在那篇文章中,我對當代名 ...

大約十年前,拙作『當代名瓷收藏與鑑賞』發表,引起藏界關注。當時有一些藏友剛剛介入當代名瓷收藏,以拙文入門,十年來,身體力行,均已經小有成就。文章中的主要觀點,為各媒體反覆引用。在那篇文章中,我對當代名瓷之收藏體系及未來發展方向,做了一些前瞻性的預測,大致得到了實踐的應驗。

首先,我想就過去十年中國當代名瓷收藏的主要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回顧:

1. 當代名家的收藏體系,已經基本確立。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評選,已經非常規範化。具體表現在,評選的標準非常細緻,評選的時間也很有規律。而被評選的人數,也在迅速擴大。國家級陶瓷大師的人數,以達數百人。而各個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隊伍,也在迅速擴大至數千人。數百人都堪稱『大師』,實在是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如果我們以平常心看待,泱泱大國,和成千上萬的值得收藏的書畫家的數量相比,尚不過分。只要我們將這些被評選人僅僅是作為一個值得收藏的一個重要標準之一,還是恰如其分。此外,學院派的迅速崛起,以及著名美術家的參與,一併構成了大家公認的當代名家的收藏體系。

2. 當代名瓷的認可度和流通性,大大提高。十年前,關於當代名瓷的出版物,屈指可數。過去十年間,當代名瓷的畫冊,專著,展覽的舉辦,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當代名瓷已經脫離了狹隘的『工藝美術』概念,逐步融入到『大美術』的範疇。中國美術館,在建國以後,首次舉辦了當代名瓷的專題展覽,以後,又為當代著名陶瓷藝術家舉辦最高學術規格的展覽。當代名瓷,開始進入拍賣市場,逐漸成為了拍賣公司常規的拍賣品種。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均已經設立了規模比較大的當代名瓷專營店。

3. 當代名瓷的價格,已經是今非昔比,迅速騰飛。整體而言,和十年前相比,價格至少上升了十倍。這遠遠高於房產和股票的投資收益。而在最近二三年中,價格的走勢,愈發印證了投資界『恆者恆強』的金科玉律:越是藝術水準高的藝術家或藝術品,價格上升幅度就越高。

在通貨膨脹高企的今天,當代名瓷的發展,又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以上三種趨勢,當會延續;但是,過去十年中,新出現的一些苗頭和問題,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關注與警醒。我在和藝術家和收藏家的交流過程中,對以下幾個重大的問題,分歧相當之大。如果僅僅是作為所謂的理論上的探討,似乎還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論;但是具體到每一件作品,藏家的取捨就會體現出來。我們對此,有必要進行梳理:

1. 當代名瓷的藝術性與工藝性。陶瓷主要劃分為日用瓷,工藝瓷和藝術瓷。前二者,當然要把其工藝性放在首位。如果工藝有問題,則直接影響使用或直觀,或者對特定工藝的收藏。而藝術瓷,粗分為一般的藝術瓷和名人瓷。有了這個限定,討論起來就方便許多。

我同時也覺得,當下許多對當代陶瓷的評論中,對這個概念不慎了了,將藝術性和工藝性,要麼是混為一談,要麼是對立起來,其實都不過是一個偽命題。既然我們把當代名瓷納入『大美術』的範疇,在某種意義上說,陶瓷藝術家首先在心態上,應當把自己視為美術家。如是,陶瓷,就如同宣紙,畫布一樣,不過是美術家表現自己藝術情感的媒介而已。當然,陶瓷,作為泥與火的藝術,同其他媒介相比,自有其材料上的特殊性,藏家對這種特殊性,當然要仔細認真研究;但充其量,對於藝術家而言,它是手段,是過程,而不是終極評判的結果,更不能被某些產瓷區視為自己創作的專利。在實現美術家的創作意圖上,媒介是平等的,具體到一件作品,又是一個取捨的關係。我們的藝術評論,將會在未來把當代陶瓷放到當代藝術或當代美術的範疇來,而不應當是當下將二者獨立分列的尷尬境地。這關係到我們的陶瓷藝術家創作的出發點,也關係到收藏家未來的價值取向。這二者的相互作用,必然對當代名瓷的未來走向產生深刻的影響。

既然我們應當把當代名瓷的藝術性放在第一位,從藏家的角度,對中國當代美術史,當代陶瓷史以及當代工藝史的學習與研究,就十分必要了。歷史構成的要素之一,是人物。我們應當認真地研究:在當代藝術家中,有哪些人是真正在陶瓷藝術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相比較於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新中國成立不過六十餘年,是歷史的一瞬間。可就是在這短短的六十年,名人瓷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的社會地位,從而使中國當代陶瓷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能夠積極投身到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洪流中,創作出反映這個時代特徵的作品的藝術家,將會取得相應的歷史地位。可惜的是,歷史上的『重官輕民』的思想真的是根深蒂固。表現在創作上,強調體制,強調傳乘而否定創新。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警惕某些人打着所謂『創新』的名義,投機取巧。


來源:中國經濟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