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外資進入 一直以來,對於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許多人都抱著『狼入羊圈』的看法,因此,一旦出現外商入股哪家文化企業,立刻就有媒體悲觀地驚呼『狼來了』。然而,作爲一個文化大國對於外資進入持有這種心態是否正常呢? 堪稱當前世界文化產業第一強國的美國,其實其國內文化企業中不乏外資元素,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先後收購了美國的哥倫比亞、米高梅、百代音樂等影音巨頭,而美國人對於這些外來資本並沒有驚呼『狼來了』。今天來看,美國人的自信不無道理,哥倫比亞影業和唱片公司發展至今,除了名字上有所變化,不管是影音產品生產製作的全部過程,還是產品的內容,都與其他美國影音公司並無太大差異。而索尼之於自己被收購的美國文化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意義是這些影音公司的『銀行』,除了給這些公司提供投資新產品必需的資金以外,索尼很少也很難干預到這些公司的具體製作環節。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索尼投資哥倫比亞等企業的目的,就是爲了賺錢,而在美國這個成熟的文化產業體系中,哥倫比亞等企業已經形成了適宜於這個體系的生產運作模式,因此,作爲資本方,明智的選擇就是干資本該幹的事情,而對於美國人來說,有人繼續投資生產文化大餐,互利共贏,何樂而不爲呢? 雖然相對於美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基本國情存在很大差異,並且文化產業運作模式依然在探索中,然而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中國就開始以一種擁抱世界並融入全球的理念不斷前行,在文化領域也是如此。雖然目前從保護民族文化產業等角度出發,對於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仍有諸多限制,然而對比近年來的政策可以發現,總體來看,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政策限制已經開始逐漸鬆動,因此,外資進入的方式也開始多樣化。然而相對於其他領域來說,對於外資入股中國文化企業,社會依然難持相對開放的心態,談外資色變比比皆是。這種對於外資進入的謹慎雖然很有必要,但也應該兼具理性。因爲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生產出能夠滿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產品,而外資的入股、合資等方式進入,除了在資金上彌補了目前國內文化企業普遍面臨的緊張問題,也在商業模式上提供了借鑑。作爲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文化市場大國,決定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走向的只能是國內上億的文化消費群體。因此,不管來多少外資,只要吸收得好,就能成爲中國文化產業的養分和補品,而不是狼入羊圈,這也是一個文化大國應有的文化自信。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推動下,資本在各國文化產業之間的流動已成爲不可阻擋之勢。在經過了入世第一個十年的磨鍊之後,第二個十年,中國文化產業對於外資,應該持有更加理性和開放的心態,因爲只有真正引進來,才能促使中國文化更好走出去。(楊浩鵬)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