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不是紫禁城,而是人民的博物馆。为了更加贴近民众,故宫博物院不把讲坛办在紫禁城内,而是办到社区中,这对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次全新的尝试。9月8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东城区图书馆开始了“故宫讲坛”的第一讲――“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为题。之后每隔一周,故宫博物院将邀请专家学者走上“故宫讲坛”,在故宫之外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所有讲座均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
当日,笔者从故宫讲坛中了解到故宫未来发展的重点。 考虑开放部分城墙 单霁翔在讲坛中称,现在,故宫保护范围已有扩大。未来将规划把故宫红墙之间的空间向公众开放。 明年,故宫将在紫禁城以内、红墙以外的区域恢复一组1.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位于红墙以内的科研单位和办公机构将被转移到这片区域。 对观众来说,故宫的西部是一块相对神秘的地方,87年来几乎没有开放过。根据总体规划,未来故宫将打开西部的区域,使紫禁城总开放面积达到70%以上。目前故宫还考虑开放内部的一段城墙,很可能是东华门和东南角角楼以及到午门的城墙部分,观众站在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常规化 故宫是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中心和监测的信息化平台已建成,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已进入常规化阶段。 监测的内容包括文物建筑、室外的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和监测保障等10个方面。 目前,故宫建立起了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数字化手段,对于故宫古建筑群的保护、病害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故宫的展厅、库房温度、湿度、光照进行监测和调控。 一级文物要装入囊匣 故宫面临的防范工作主要有: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随着市政管线逐渐完善,防止管道泄漏也成为防范的重点之一。 针对防火,在不断更新故宫内的消防中队设备之外,他们还经常进行消防演习,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针对防盗,故宫的安防改造控制室已建成,新一期安防系统将在2014年之前投入使用。 防震方面,故宫目前用仿制的“雨苏阁瓷塔”演练地震时的文物预防措施,如文物库房中的一级品要装入囊匣。据单霁翔透露,未来将为每一件文物量身打造囊匣。故宫管线密集,有的甚至穿越了古建筑群并造成损失,而最近通过的《故宫博物院基础设施提升方案》将使故宫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古建筑群的影响降到最低。 最迟明年初公布“家底” 在过去的7年间,故宫对藏品做了一次彻底的清点,并计划在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年初,把1807558件藏品的目录对社会公布。现在故宫正编制《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预计共500卷。 故宫的很多古建筑用做库房,一方面影响了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这些古建筑漏风、灰尘、温度、湿度等保管状况不尽如人意。现在地下库房保管了80万件文物,但是还有100万件在地面,未来地下库房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2020年完成总体修缮任务 目前的故宫文物建筑的修缮已经进入了常态化的阶段。每一栋文物建筑的修复都伴随着大量的研究,在修缮过程中,将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文化信息,不改变历史文物原状,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使故宫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故宫整体的修缮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预计在2020年,这一期故宫博物院的总体修缮任务将基本完成。很多来自国外的博物馆的专家、国外文物建筑保护技术的科研单位也参与到此次文物保护的工程中。 15分钟买到门票 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博物馆领域最为庞大、最为复杂的观众群体。故宫正在通过调整展览布局,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设施,有序疏导人流,减少拥堵风险,提高参观质量。 故宫增加了30个售票窗口,未来观众有望在15分钟内买到门票。在新建的观众服务中心,观众可观看故宫的影片、进行手机充电、老年人可免费借用轮椅。暑期旺季还建立了免费临时洗手间。 目前,故宫正在升级存包系统、安检系统、验票系统,在今年的“十一”长假中会得到显现;无障碍通道也在不断完善,自动讲解器可用40种语言为观众提供服务。 59栋彩钢房全部拆除 故宫在郊区的基地,包括8000平方米的房屋和绿地,用于存放多年堆积的建筑材料,并培育适宜故宫的优良花卉品种。 目前唯一没有恢复原始风貌的内务府也将展开修复工作,这将使故宫的文化风貌更完整壮美。 故宫中59栋彩钢房是火险隐患,已经开始拆除。另外,现在规定,在故宫内禁止所有车辆穿行。 端门将建数字博物馆 据单霁翔介绍,根据规划,午门及其两侧的雁翅楼、东边的文华殿和西边的武英殿将建成“金三角”,给予每一位参观者更强烈的作为博物馆的印象。2800平方米的午门展区利用现代化设施,承担重大题材的大型展览;文华殿作为陶瓷馆、武英殿作为书画馆持续地开展。 将来,故宫会在端门建设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示库房的文物及平时不允许进入的殿堂、厅堂。 各个展厅都辟出可以参与、互动的数字化区域,如孩子们可以在瓷器馆里了解瓷器的各种器型、鉴别方法和过去的烧造技术等。 (侯晓h 郑娜 邹昀瑾 潘旭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