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藝術的最偉大之處在於無功利性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9-18 00:31|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994| 評論: 0|來自: 新民周刊

摘要: 說起當代雕塑,如果在英國需要選出一位代表,那麼63歲的托尼・克拉格無疑是首選。1949年出生於英國利物浦的他,曾於1988年獲得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大獎――特納獎(Turner Prize),並於當年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
說起當代雕塑,如果在英國需要選出一位代表,那麼63歲的托尼・克拉格無疑是首選。1949年出生於英國利物浦的他,曾於1988年獲得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大獎――特納獎(Turner Prize),並於當年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被譽爲繼亨利・摩爾之後最著名的英國雕塑家,也是英國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擠拉、扭轉、延展、凹陷,是托尼・克拉格雕塑作品最直接的視覺感受。在材料運用上的巧奪天工是貫穿托尼整個藝術生涯的最爲顯著的特點。托尼將混合了神經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各個領域元素的靈感構思,賦予在城市垃圾、廢棄的塑料、人工合成材料、青銅等各種材料上,幾十年來,他確立了自己在當代藝壇的地位,也成就了一件件驚世之作。
  如今,托尼來到了中國,『托尼・克拉格:雕塑與繪畫展』登陸上海證大喜瑪拉雅美術館。
  9月7日,托尼・克拉格親臨上海爲自己在上海的首個個展揭幕。一身乾淨的白襯衫,質地柔軟的黑外套,無框眼鏡的後面目光柔和,蘇格蘭國立現代美術館首席策展人艾略特在開幕式上介紹著托尼所獲得過的榮譽,坐在一旁正在被談及的本人卻幾乎沒有表情變化,發言時也不過是從容的寥寥數語,不過面容平靜的托尼偶爾也會冒出一兩個冷笑話――這位英國當代藝術界的領軍人物委實沒有『藝術家』應有的狂放不羈,倒像是大學裡的一名普通教授。事實上,托尼的確一直擔任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院長。儒雅的學者氣質和藝術家內斂的張揚在托尼身上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和諧。
  本次展覽的作品全部由托尼・克拉格親自挑選,包括其過去15年的主要作品共計177件/組,其中包括大約50件/組雕塑作品,和超過100件紙本作品。展覽分爲【早期形式】和【理性事物】兩個系列。根據展覽的脈絡,觀眾可以清晰地了解托尼・克拉格的藝術進程,進而也折射了英國80年代至今仍充滿活力的不斷演變的當代雕塑歷程。
  五花八門的另類材料
  一位藝術家,竟然標榜自己是個『物質主義者』?對此,托尼笑著解釋說,他這個『物質主義者』並不意味著追求物質生活,而是指對於創作材料非常執著。在這一層面上,也可以解釋爲托尼是一個「唯材料主義者』。
  出生於一個電氣工程師家庭的托尼・克拉格,17歲時就成了一名天然橡膠實驗室助手,在原子和亞原子等的科學世界裡,他對於各種材料逐漸形成了一種異乎尋常的敏感,並開始漸漸運用到創作雕塑中去。
  【馬鈴薯腦袋】是托尼21歲時創作的作品,原本並不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之列,但卻因能夠體現托尼最早期的藝術想法,彌足珍貴。多年來,托尼一直以爲這件攝影作品已經丟失,但在來中國巡展之前,卻意外地在工作室里找到了這份『失而復得』的青春回憶,於是欣然將其加入展覽。
  一個馬鈴薯,被加上了塑料的五官和一頂帽子,擺出20種不同的造型,最後定格在照片上。這張【馬鈴薯腦袋】深受70年代美國最流行的波普藝術的影響。波普藝術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作品中,不難看出托尼對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系列的模仿。值得一提的是,【馬鈴薯腦袋】開啟了托尼用塑料作爲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第一步。
  當時在歐洲藝術界盛行源於義大利的貧窮藝術,即運用很普通的或是廢棄的材料來進行藝術創作。托尼在【馬鈴薯腦袋】中塑料的眼、耳、口、鼻的小小嘗試,後來發展爲他的一系列的塑料作品。托尼用被衝上河岸的各種顏色的廢棄塑料,在牆上和地板上把它們做成作品。但他並沒有湮沒於一大批投身貧窮藝術的人之中,而是開闢出了獨樹一幟的『克拉格風格』,和他的成長環境和對於材料和雕塑形態的執著密切相關。
  托尼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回收廢棄物爲原料,這次的展品中就有他在80年代創作的【大教堂】和【絕對的雜食者】。【大教堂】在1988年爲不到40歲的托尼帶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特納獎。幾個色澤艷麗的圓錐體,堆砌成類似於教堂的造型。【大教堂】最出彩之處在於每個零件之間不用任何黏合劑,純粹靠重力的作用讓作品成型。通過細緻嚴謹的摞疊,托尼將層層疊疊的物質材料摞成各種堆積抽象的造型,使作品靜中帶動,而沒有了一般建築物的黏滯僵硬之感。走近後觀者又可以發現這些抽象又唯美的雕塑作品是由城市垃圾、廢棄的塑料、金屬、玻璃等構成的。克拉格使得原本沉悶的材料被創造出了全新的形態,這是天才的想像力加上對有機和無機之間融會貫通的藝術理解方能達到的高度。
  除了用金屬、合成材料、木材、玻璃,廢棄瓶子等各種現有的材料來表現藝術作品之外,托尼對於顏料的選擇也到了一種近乎苛求的地步。此次展覽最大的展品之一【赤緯】材質是青銅,但表面卻是鮮亮的黃色。據托尼的經紀人馬莉安所說,托尼在德國居住的時候,和當地的一些顏料廠和研製中心合作,絞盡腦汁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實驗,最終研製出了一種可以覆蓋在青銅上永不掉色的顏料。亮麗的糖果黃往往讓人聯想到兒童,天真無邪而又易受傷害,但看似脆弱的表面下,這件作品的內在則是堅硬的青銅,這種反差又蘊含著托尼對於表面和內在的兩面性的深思。
  【早期形式】系列中,托尼有一件雕塑作品叫作【絕對的雜食者】,這也是托尼自身的寫照。『在雕塑領域,我自己就是一個雜食者。』托尼認爲,這不單單說的是他對於材料的雜食,更在於他對於神經學、生物學、病理學、心理學等學科元素在雕塑領域的兼容並包,改變了人們對物體的固有認知。『不光是塑料廢品,甚至人體內的DNA都可以做成雕塑。』托尼如是說。對材料獨到精闢的眼光,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托尼會當凌絕頂的藝術成就。2011年1月,托尼成爲首位在羅浮宮舉辦個展的在世藝術家。
  會呼吸的雕塑
  托尼擅長通過對一些細節部分的小小改動而起到對整件雕塑畫龍點睛的作用。生命的力量不斷在物體間流轉,這些材料各異、形態抽象的雕塑在托尼的手中有了呼吸和靈魂。托尼所有雕塑作品幾乎都是抽象風格的,但托尼這個『物質主義者』卻將雕塑不爲人知的生命之感發揮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理性事物】系列中的【分泌物】安放在一間並不大的展廳中間,卻有最多的參觀者駐足圍觀。這件表面完全用骰子粘成的作品據說用去了近19萬枚骰子,令人嘆爲觀止。經紀人馬莉安介紹說:『骰子首先和運氣有關,因而暗合了事物偶然性的本質。作品表面的骰子就像人體的毛細孔,通過骰子,人體的皮膚就能呼吸順暢;出汗的時候,汗會通過毛細孔一點點往外蒸出來,而作品整體向上的形態也和水蒸氣上升的情狀非常相似。』
  雕塑的『生命感』不僅體現在營造出和人體皮膚表面類似的組織結構上,托尼還注重表現更爲複雜的人的身體內部運作。玻璃纖維作品【夥伴】在此次展出中占據了中心地位,代表了他雕塑作品相對新近的發展。這件球莖狀作品的各個部分都向周遭空間中膨脹出去,作品中相互捆綁、難解難分的細節充分呈現。實際上,那些伸出的部位的靈感來源卻是人類腸胃蠕動。消化食物過程中,腸胃在酶的作用下,就會伸展出那種形態。這些消化酶不正像是夥伴之間的友情嗎?
  這種和腸胃消化有關的奇思妙想其實和托尼的自身經歷有關。多年前,托尼就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糖尿病,不能夠食用吸收葉脈植物。於是托尼開始對這一系列的醫學題材涉獵,逐漸感興趣並觸類旁通到雕塑中,發現如果人體內缺乏酶,就不能很好地兼容葉脈,不利於消化。這也是促使他執著於將人體內部的探索運用到創作中去的原因之一。
  在另一件木製作品【手肘】中,托尼將人體的重構延伸和誇張到了戲劇性的程度,作品以一系列有力的延展動作曲折向上,像手肘的大力動作般;用木材層層堆疊起來,就像大地的土壤一樣,卻又被切割、削去,就好似被自然的力量所侵蝕所致。人在進化中和自然的不斷融合和一次次衝突的辯證關係無需隻字片語,就已經被這件作品說盡了。
  托尼是在用物質表達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共通之處,他在展覽的開幕式中說道:『所有事物都像人一樣,有表面和內在兩面,表面無法完整表達內在世界的變化,我們不能忽視對內在和內心世界的審視。』這是托尼對自己的所有作品中始終秉持的創作想法。
  看得見的思想
  近幾年來,托尼推出了他自己迄今爲止最爲得意的作品系列――『陷入沉思』系列。將信息社會中現代人各種紛繁複雜的情感和思緒用具體的雕塑形態來表達。這些或糾結的思想,或彷徨無措的情緒,或搖擺不定的想法,通過雕塑的具象化,更好地讓人們認識自我,了解思想背後的社會心理現狀。
  【彎曲的思想】被刊登在此次展出的宣傳海報上,是『陷入沉思』系列的代表作。在底座的創作時,托尼事先畫了一個人面的輪廓,然後再進行各種位置的變化,組合成了現在的造型。在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的是該作品的小版本,另有一個放大版,約3米高,重350千克。據見過大型版【彎曲的思想】的馬莉安介紹,雖然是如此龐大的作品,但仍是有『像煙霧一樣婉轉上升的飄逸和靈動感』,就像人的思想一樣,雖然容量非常大,但絲毫不影響它的靈活度。
  除了之前多件作品中想要表現的表面和內在的關係之外,『陷入沉思』系列作品更注重體現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不自覺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而與外物暫時隔絕的狀態。當記者問及沉思系列中一件名爲【哈姆雷特】的作品和莎士比亞的名作有何關係時,『冷笑話大王』托尼說沒什麼關係,只是因爲『它的頂部形狀像一頂王冠』。
  『陷入沉思』系列的很多新作品都集中表現腦子裡各種想法雜亂無章,無法理清思路。以橢圓爲基本結構,一個個橢圓往上疊加,對應複雜難明的感情,一方面比喻現代人的光怪陸離、毫無規律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腦運作的一種狀態。其中有一件雕塑,托尼直接就以自己工作室的首席助手約翰的兒子路克的名字來命名,顯出托尼童心未泯的可愛之處。
  不可說的藝術
  儘管很多藝術評論家對托尼・克拉格的作品進行了非常多的解讀,但托尼本人卻極少向別人解說自己的作品,並這樣走到了中國巡展的第三站 :上海。『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領悟到的),托尼用一句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樣的做法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在中國與日俱增的人氣。
  在『雕塑發展的未來可能性――中英藝術對談』上,托尼談到,拋開語言學範疇的不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在翻譯過程中被完全理解歷來就有一定困難:『亞洲和非洲的藝術給西歐的藝術創作帶來了豐富的可能性,但西歐的藝術作品要完全被中國人理解也同樣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毫無疑問,彼此的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內容都是非常豐富的。』托尼很肯定地說,藝術是無國界的,托尼希望參觀者用各自的心去體驗,通過他的作品去感知世界,只要認真體會,甚至可以感受到毛孔舒展的律動。參觀者一定會賦予他的作品各種甚至是托尼自己也不曾發現的解讀,托尼說這就是他最大的收穫。
  當被問及,適當地解釋作品是否也是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托尼這樣回答:『我並不承認自己是一個藝術家,我是一個雕塑家,就像一個詩人一樣,他不能去解釋他的詩歌,如果可以解釋,他就不會寫詩了。雕塑家或者藝術家在一點上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只是通過作品來表達創造的體驗和觀點,』說到這裡,他又用冷幽默戲嘲了一把一些所謂的『文化批評家』:『那些解釋也許有用,也許沒用,不過的確讓某些人不至於丟了飯碗。』
  托尼對在場的中國藝術家說:『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去年在中國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見證了藝術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雖然具體的藝術品的內涵很難用言語講得清,但對於藝術與時俱進的理解則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以後的一代代人。中國的現代雕塑藝術或許仍處在少年時期,參加對談的中國著名藝術家李秀琴在對談結束後表示,希望中國的學生有更多和世界一級雕塑大師交流的機會,那樣的話中國的當代藝術道路才能走得更好。
  『藝術的最偉大之處在於它的無功利性』
  在歐洲,很少看到像托尼・克拉克那樣擁有如此高的成就和地位的藝術家去教書,但托尼卻在德國的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做了30多年的院長。不僅是對藝術的傳承有著一份責任,能在教學的過程中享受著藝術交流的樂趣,也是托尼對杜塞道夫學院情有獨鐘的原因。
  一提起杜塞道夫學院,托尼難得地露出一絲微笑,話也多了起來:『藝術學院給學生非常大的自由度,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創作,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來合作。教師同樣自由,沒有人指定教師在什麼時候教什麼和怎麼教,爲年輕的藝術家和年長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互相合作和體驗藝術和靈感碰撞的平台。』這種聽來比亞里斯多德的學園還要自由的教學讓台下坐著的一些視覺藝術系的學生心嚮往之。
  剛到杜塞道夫的時候,才20多歲的托尼一人漂泊異國,和年齡相仿的學生們交流藝術心得、一起討論就是他最基本的社交活動。那個時候交的朋友托尼直到現在也沒有斷過聯繫,儘管彼此都不再年輕。『現在我也很高興去了解年輕藝術家所關心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和他們討論藝術能做什麼。』
  托尼表示,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像如今這樣的藝術對話幾乎沒有,策展人很少,藝術展或是雕塑展更少,電視上也幾乎沒有相關的報導,總的來說那時的藝術世界很小。但現在的情況又似乎變得有些太快了。美術館和策展人的數量大大超過了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加上媒體不遺餘力的宣傳,使得藝術非常受人歡迎。『總體上當然有好處,這些現象爲藝術帶來了很多的可能性。但也有不少的劣勢:很多人對藝術品感興趣,但他們並不是對藝術,他們利用藝術來達到自己並不是爲了藝術的目的。』托尼指出了當代阻礙藝術發展最大的癥結所在:『大眾受到媒體和策展人的選擇的影響,我們當年的藝術自由度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早已經被剝奪了。』
  兩天內,托尼數次被記者問及自己對於藝術的看法,他每次都這樣回答:『藝術的最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是無功利的。不會給我們提供任何的實用價值。如果藝術有實用價值,它就不是藝術了。』托尼將藝術歸入康德的美學範疇,給利益至上的當代社會敲了一記警鐘;『藝術蘊含在我們每一天每一刻的生活中,它不會產生價值,但沒有藝術,人類本身就不會有任何價值,它是一切。』
來源:新民周刊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