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北京將恢復天橋景觀 王世仁:不是造『假文物』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9-18 18:52|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425|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報

摘要: 本報記者 耿諾    永定門有『門』,天壇有『壇』,而天橋卻已失『橋』85年。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委獲悉,爲了讓天橋有名有實,本市將在明年重新恢復『天橋』景觀。但因爲原址已經處於道路交通匯集處,目前初步確 ...
本報記者 耿諾 
  永定門有『門』,天壇有『壇』,而天橋卻已失『橋』85年。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委獲悉,爲了讓天橋有名有實,本市將在明年重新恢復『天橋』景觀。但因爲原址已經處於道路交通匯集處,目前初步確定橋體將在向南數十米的綠化帶內重現,並將在如今的十字路口、舊橋原址處留下印記。
  橋體將建在綠化帶上
  『爲了重現天橋景觀,設計師根據史料記載,現場考察的情況,一共做了4種設計方案。』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這4種方案今年5月出現在市規劃委網站上,公開接受市民提意見。4套備選方案里,方案一隻留下原址印記,方案二爲在道路中間建設環島,方案三是在路口東南角重新建橋、做涼亭,方案四則是以『印記』方式標誌老天橋的遺址原位,而將拱橋和石碑遷至南側綠化帶前端進行建造。
  『在群眾投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老百姓對方案四的呼聲最高,這和專家的意見傾向非常一致。』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對於這4種方案,文物保護、民俗專家對第三種不太『感冒』,一位專家甚至對記者直言,『橋』如果不建在中軸線上,『就完全失去了景觀重現的意義。』而第二種設計方案則讓交通規劃專家憂心忡忡:『南城的路窄,車多。未來這裡還要建演藝聚集區,如果做成環島,車流放緩,交通擁堵問題更難解決。』
  在第一種和第四種方案里,多建綠地的方案四獲得了網友青睞,最終作爲惟一一份方案,進入了最後的修改環節。
  橋景細節還在微調
  據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座橋明年將以『地標』的姿態出現,結束天橋地區有名無實的尷尬。而選定的初步方案目前還在進行微調,希望能對天橋地區起到明顯的指引作用。
  天橋是什麼地界兒?在身爲『80後』的記者記憶中,這兒有『超牛』的天橋商場,一樓的自選冰淇淋和電烤羊肉串,能讓當時四五歲的孩童快樂整整一天。而在另外一位年近80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王世仁眼中,天橋中光怪陸離的風貌構成近代宣南的一大景觀。『天橋之名,源於跨在東西龍鬚溝上的一座橋梁。清乾隆時期,天壇、先農壇之間尚無市房街道,只有雍正七年修築的供皇帝祭天使用的一條石砌御路。位於這條御路北端的橋梁即名天橋。』昨天,他這樣對記者說。
  『設計師還在收集、整理這座橋的信息。』一位參與意見的專家告訴記者,在這次徵集意見過程中,市規劃委收到了很多來自專業文保單位提供的素材,設計師將依據這些更爲詳實的史料,進行進一步修改。
  這位專家表示,由於實景的橋已經在1927年拆除,因此初步只能根據能夠找到的文字材料進行設計。有些文字中稱,乾隆至光緒時期的天橋爲單孔石橋,橋長約8米(2丈5尺),寬約5米(1丈6尺至1丈7尺),高約1.9米(6尺),橋上鋪石板御路,兩側有石欄杆。據一張幾乎僅存的清末老照片顯示,這座橋的橋身非常高,似乎能印證那些殘存文字的描述。
  明年施工幾乎不影響通車
  『當時考慮方案四,也是因爲橋體會建設在綠化帶上,不會影響交通,在施工中也會儘量降低對過境交通的影響。』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其中原址『印記』將採用大理石等材料,對地面進行鋪裝。這種施工工期非常短,完工後也不會對周邊交通和現有建築物產生干擾。而『橋』的位置基本選定在南側綠化帶的前端。由於建設了這樣一條綠化帶,兩側的機動車道將分開成爲單行道,交通有可能因此變得更順暢。
  記者了解到,由於施工位置只在十字路口南側的一條道路上,因此對於整個十字路口的影響較少。相關負責人說,綠化帶還會成爲天橋演藝區中的一處活動廣場。行人可以走地下通道進出廣場,過街的行人和車輛也可以實現分流。
  對話 
  景觀重現不是造『假文物』
  大約是從去年開始,在致力進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人群中,越來越頻繁地聽到了『景觀重現』這個詞。作爲第一個試點項目,天橋重新建『橋』,是否會如同一些地區重建的『古文化街』一般,被人認爲是『假文物』?
  記者:爲何要選擇在天橋地區進行景觀重現?
  王世仁:我們說要保護舊城,其實保護的就是舊城所代表的文化。天橋在中軸線上,是個非常重要的節點。
  按照古代禮制,帝王進行『郊祀』的天壇應該在郊外。明朝時,劃定郊區城區範圍的『國門』是正陽門,但在清朝改成永定門以後,天壇就被劃歸到城內,在天壇進行『郊祀』不合禮制。這時,就有必要再修『國門』,將天壇重新劃到郊區。乾隆皇帝時期修建了天橋,並刻制了兩座方碑放於橋頭,這種格局在古代相當於『國門』,這是天橋在禮制上的意義。
  記者:如果說要恢復『國門』,那爲什麼又要重建一座橋呢?
  王世仁:這座橋是有據可考的,在壇路北側的紅廟街78號院裡,保存著一座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皇帝親筆撰寫的【正陽橋疏渠記】方碑,碑文記載了當年城南一次『疏渠建橋』的環境整治工程。修路以前,這裡有一座可以行車的平橋,在疏渠後,重建的天橋就變成了皇家禮儀專用的拱橋;在1906年整修道路時,又再次恢復了人車混行的功能。
  這座橋在一組景觀中有特殊的意義。清朝當時之所以要建橋,是因爲當時這個區域的地面低,比正陽門腳下低兩米,比永定門腳下低1米。如果不建橋,意味著中軸線『塌腰』了。當時的橋建得非常有講究,橋的頂點和永定門、正陽門腳下的地面,能夠連成一條直線。可以說,橋是這組景觀的核心,也是很需要恢復的元素。
  記者:對於目前一些將文物建築搬遷到異地的做法,其實社會上已經有了不少爭論,如今要復建一座橋,卻還不在原址,您是否會擔心這比真文物搬遷更沒有味道?
  王世仁:要重現景觀,主要爲的是文化意味。在天橋的原址上,橋的基礎已經不能再使用;而且這幾十年發展下來,地面的交通系統、地下的市政管網都已經形成了。如今的恢復,爲的是個念想兒。
來源:北京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