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国内地标建筑多是洋人造 本土设计师哪去了(2)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2-9-27 22:55| 發佈者: 家邻| 查看: 1716|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报

摘要: “忽视细节,缺乏总导演” 其实,即便是技术,马岩松认为,“我们做的也不够好。” 现居爱尔兰的华人设计师彭士佛,曾设计吉萨大埃及博物馆和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内的Carpenter's Lock步行桥(连接多个场馆和 ...

“忽视细节,缺乏总导演”

其实,即便是技术,马岩松认为,“我们做的也不够好。”

现居爱尔兰的华人设计师彭士佛,曾设计吉萨大埃及博物馆和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内的Carpenter's Lock步行桥(连接多个场馆和景观),他到北京参观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大型公建时,会特地去厕所、走廊拐角等小地方看看。“细节最能体现出设计的水平。”他说。

可细节恰恰是本土设计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建筑的每个细节都需要当成一个美学元素,细节应该成为一个基本标准,每年我们建成的建筑很多,细节上合格的太少。”邵韦平说,现在国内的普遍做法是用装修来包裹建筑的内部空间。比如很多建筑的卫生间、大堂、电梯轿厢、走廊,乃至灯光、标识等都不能做到精确控制,而是请装修队随便弄一弄。“这是不对的。这些地方都应该一次性设计完成。应该用建筑本身的构建来营造美感。”

就以T3航站楼为例,邵韦平称赞它是细部控制的典范,也是高标准建筑设计的典范,为业界树立了新的标杆。

“T3航站楼充满细节,没有失控的地方。所有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有设计。”邵韦平介绍,比如航站楼内所有线条都是南北向的,方向感很强,天花板颜色的变化帮助区分各个功能区等。后来,北京南站等全国各大交通枢纽都在模仿它。

邵韦平还提出,所有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质量。但国内目前流行的是设计、结构、机电等分头设计,设计师们各管一段儿,分开看,各个方面都合格,但整体效果不理想,缺乏“总导演”。


来源:北京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