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作者: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发布:一叶知秋
2020-9-9 18:13
今本竹书纪年
◎襄王西元前651-619年
名鄭。
元年庚午,晉獻公卒,立奚齊,里克殺之,及卓子,立夷吾。
二年,辛未,晉惠公元年。晉殺里克。
三年,雨金于晉。
七年,秦伯涉河伐晉。
十五年,晉惠公卒,子懷公圉立。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次于郇,盟于軍。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十六年,己酉,晉文公元年。晉殺子圉。
十七年,晉城荀。
二十年,周襄王會諸侯于河陽。
二十二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城張、南鄭。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
二十五年。甲午,晉襄公驩元年。
三十年,洛絕于 。
三十一年,晉襄公卒。
三十二年。辛丑,晉靈公臯元年。
三十三年,王陟。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所纪襄王年世,列于晋纪。
惠公①
①献公二十六年西元前六五一年卒,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入晋,立之为晋君。此即为晋惠公。惠公在位十四年。
晋惠公二年①,雨金②。
①嘉公二年,鲁僖公十一年,周襄王三年,西元前六四九年。
②金。降落金属。金,金属之总称;【说文】:『金,五色金也。』
【太平御览·咎征】部有『雨鱼』、『雨钱』、『爾谷』、『雨水银』诸记载,盖皆为灾异之预兆。
【译】晋惠公二年,老天降下金雨。
【案】此系【太平御览】卷八七引【史记】,此【史记】当指【竹书纪年】。
秦穆公十一年①取灵邱②。
①『秦穆公十一年』,原文『十一年』与上下文字皆大体字,然纪年以晋、魏纪年,其他诸侯之纪年不应并见,盖原文『十一年』为引者参考而得。此类【存真】、【辑校】皆以小字注于大字之下,以复见【纪年】原来之统一体例。秦穆公十一年,即晋惠公二年。秦穆公,名任好,成公弟。成公在位四年卒。
②灵邱,地在今山西灵丘东。
【译】惠公二年亦即泰穆公十一年,秦攻取灵邱。
【案】此据【古文苑】【注】卷一引王顺伯【诅楚文·跋】。
六年①,秦穆公涉河伐晋②。
①惠公六年,鲁僖公十五年,周襄王七年,西元前六四五年。
②涉河伐晋,在秦穆公十五年,据【史记·秦本纪】载,穆公十四年秦饥。请晋粟,晋非不与粟,且于穆公十五年乘机攻秦,穆公亦发兵与晋惠公夷吾战于韩原今山西稷山西。【纪年】所载,当指此事。
【译】晋惠公六年,秦穆公帅兵渡黄河计伐晋国。
【案】此条系【太平御览】八七七卷引【史记】。
惠公见获①。
①此条当接上。据【春秋】,『惠公见获』在鲁僖公十一年十一月音惠公之六年。
【译】惠公被秦兵俘获。
【案】引【史通·惑经】。
十一月①陨石②于宋③五。
①十一月,【春秋·僖公十六年】云:『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以夏正推之,此『十一月』当为晋惠公六年十一月。
②陨石,从太空坠落之石。【左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即此。
③宋,周初封国,子姓,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译】惠公六年十一月,在宋国坠落陨石五块。
【案】引【史通·惑经】。
十五年①,秦穆公②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③。围令狐、桑泉、臼衰④,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⑤御秦,至于庐柳⑥,乃谓秦穆公使公子⑦絷来与师言,退舍⑧,次⑨于郇⑩,盟于军。
①十五年,据史料分析,晋惠公立十四年卒,不当有十五年。【永乐大典】本、朱谋㙔本作『十五年』,【存真】本作『十四年』,朱云:『一作五,误也。"赵一清校本引沈氏,也认为【水经】載『惠公十五年』皆误。案:『惠公十四年』是,【辑校】作『十五年』,盖尊重原引。
②秦穆公,名任好。秦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任好,是为秦穆公。
③河曲,地名,黄河沿陕、山两省交界南下,至风陵渡折而东形成弯曲状,史称河曲。春秋时为秦、晋边界,两国多次交兵于此。【史记·本纪】:『五年秋,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即此地。
④令狐,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桑泉,晋地,在今临猗西南临晋镇之东北。臼衰,晋地,在临猗南、旧解县治今解州镇之西北。
⑤狐毛,狐突之子,晋大夫。先轸,文公大臣,执国政,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也称原轸。
⑥庐柳,春秋晋地,在山西临猗西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即此。据【方舆纪要】载,临猗县北有庐柳城。
⑦公子絷,即秦公子子显,此次穆公派絷入晋师告晓狐毛、先轸。
⑧退舍,三十里为一舍,两军相遇,一方表示退让,后撤一定里程谓之退舍。晋求和,退兵三十里,以表听命之意。
⑨次,临时驻扎。军队行至一地,停留三宿以上为次。【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⑩郇,春秋晋地,据【一统志】,在今山西临绮西南。
【译】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秦军护送重耳入晋,自河曲渡河,围晋之令狐、桑泉、臼衰等地;令狐,桑泉、臼衰之晋人皆降秦军。晋之狐毛、先轸抵御秦军,直达庐柳;狐、先二将告诉穆公欲求和,穆公派公子絷来与晋师和谈,于是晋兵后撤三十里,驻于郇地,秦、晋在军营里订了和谈盟约。
【案】引【水经·河水注】、【水经·涑水注】。
【比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作:『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国语·晋语四】作:『公子济河,召令狐、自衰、桑泉,皆降。晋人惧,怀公奔高梁,吕甥、冀芮帅师,甲午,军于庐柳。
文公①
①文公,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二十二年西元前六五六年重耳出奔狄,在外逃亡十九年,历经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西元前六三六年,秦送重耳回晋,晋人杀怀公立重耳,是为晋文公,在位九年西元前六三六年至前六二八年。
五年①周襄王②会诸侯③于河阳④。
①文公五年,周襄王二十年。鲁僖公二十八年。西元前六三二年。
②周襄王,名姬郑、惠王之子。
③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据【春秋僖二十八年】载,此诸侯当指晋、齐、鲁、宋、蔡、郑、陈、莒、邾、秦诸国。
④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
【译】文公五年,周襄王在河阳会见诸侯王。
【案】引【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比义】【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作『是会也指温之会,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同为一事,写法各异,【春秋】为王讳的笔法,【左传】为客观叙述,【纪年】为晋史,直记其事,亦非【春秋】笔法。
文公城①荀②。
①城,筑城
②荀,晋邑,【文选·北征赋】引作『郇』,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译】晋文公于荷地筑城。
【案】引【汉书·地理志】【注】,类见【文选·北征赋】【注】。【汉书·地理志】【注】未引何年,今从【存真】,【辑校】列于文公五年后。
齐①师逐郑太子齿②奔张城③南郑④。
①齐,周初封国,姜姓,地在今山东淄博一带。
②太子齿,『齿』字疑【水经·涑水注】有讹误,当为『华』。雷学淇【义证】云:『太子齿,即郑世子华也,「华華」、「齿齒二字形似,故误。』可资参考。
③张城,【大典】本、朱谋㙔本作『城张』,雷学淇【考订】作『张阳』,戴震校本、【存真】、【辑校】皆作『张城』,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王先谦校【水经·涑水经】引【潜夫论】:『河东解县有东张城、西张城。』
④南郑,春秋秦邑,地在今陕西汉中西南。
【译】齐国军队追逐郑太子齿华,齿华逃至张城,又逃至南郑。
【案】引【水经·涑水注】。此条【义证】系于文公二十四年,【存真】列于文公五年后,【辑校】附于『无年世可系者』。今从【存真】,姑列于此。
襄公
①襄公,名驩,文公子,鲁僖公三十二年西元前六二八年,文公死,驩继位,是为襄公,在位七年。
晋襄公六年①,洛②绝于⺡向③。
①襄公六年,鲁文公五年,周襄王三十年,西元前六二二年。
②洛,水名即河南西部之洛河,在偃师杨村附近汇入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存真】本作『洛』,【辑校】误作『河』,作『洛』字是。
③涧,地名,不详。从【水经·洛水注】所引,当在今河南偃师西。陈逢衡【集证】卷三九云:『字书无「⺡向」字,当是「泂」字。泂音荧,卫地。否则是「向」字误添水旁。【小雅】「作都于向」,注谓「向」在东都畿内』。从洛水下游地貌看,『⺡向』不可能是春秋卫地『泂』,亦非河南济源南二十余里古之向城,『⺡向』当为『向』之孽乳字,地望待考。【存真】本、王先谦校【水经注】改作『泂』,非是,【辑校】仍作『⺡向』。
【译】晋襄公五年,洛水在⺡向断水不流。
【案】引【水经·洛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