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5:10

子曰:“学而时习习:温习、实习、演习之,不亦说音yuè乐:同“悦”,愉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音yùn运:怨恨,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而又能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吗?”

《论语》开篇第一章,为什么要从学习谈起?

《论语》的编纂者把论学列为第一章,突出了孔子重学,把学习当作人生不懈追求和最大快乐的精神。孔门之学,第一位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是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的君子,学习重在躬行,重在实践。因此,“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不应只理解为“温习”、“复习”,还应包括对礼乐、对六艺等的“实习”、“演习”。

孔子在当时,理解他的人可能很少,他会不会觉得孤独?又是怎样处理的?

本章的三句话,表达了孔子论学的三个重点: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学习之后,要按时温习、实习,才能融会贯通,加深理解,或有新的收获,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相互切磋学问,共同砥砺品行,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如果有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才是君子的风度。孔子也有过“孤独”之感,有过不被人知的感慨。一个人,总希望被他人了解,为社会所用,这是人之常情。对于有学问、有成就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不为人知、甚至被误解的事经常发生。许多人会因此而懊恼,怨天尤人。孔子提出“人不知而不愠”,既是君子应有的风度,也是君子为学为人的基本态度。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术作风的大问题。做学问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孔子赞同“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之学,就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学。所谓“为人”之学,就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去装饰自己。做人做学问既然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求人知,那么,人不知自然也就不会怨天尤人。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君子应抱什么态度?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这就是说,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态度是,凡事立足于对自己的要求和自身的学问、修养,遇到不被人知的情况,总是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才实学;不怕没有职位,只愁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本领。俗话说:“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多充实提高自己,有了真才实学,把自己炼成真金,就不怕不被人所知。

孔子自己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榜样。他周游列国,四处奔波去宣传自己的主张,虽然常遭冷遇,不为当权者所知所用,但是从来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而是抱定理想信念,“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也曾经感叹地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问:“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我不埋怨上天,也不责怪他人;我只是从人事的礼乐上去学习,日求上进而通达天命。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吧!孔子深知人生的际遇有穷有通,有幸有不幸,因此,道之不行于世而不埋怨上天,不被人了解也不责怪他人,只要自己不间断地努力,就可以立足于下学而通人事,循序渐进而上达于天命。孔子反求诸己的修养境界和循序渐进的学问功夫,值得后人学习。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