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8:0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心,徒有礼仪有什么用呢?人如果没有仁心,徒有乐舞有什么用呢?”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仁与礼乐关系的论述?

本章论礼乐之本在仁,没有仁心、仁行,礼乐不过是表面形式而已。

孔子的精辟论述提出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三个基本要素——“仁”、“礼”、“乐”。“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是人的精神境界,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它是“礼”和“乐”的内在依据。而“礼”和“乐”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容、形体形态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达,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仁是灵魂,礼乐是形式。如果没有仁,礼乐就失去了灵魂,只剩下形式。因此孔子才说,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就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礼”和“乐”。这就是孔子以及后世儒家历来强调以修身为本,把培养人的仁德放在核心地位的原因。

孔子向来以“礼乐”并称,这是因为二者既有不同的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礼记·乐记》指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就是说,“礼”的要义是一个“节”字,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等级、节制人的行为。“乐”的要义是一个“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乐也是礼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只有“礼教”而缺乏“乐教”,就会成为一个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乐教”而缺乏“礼教”,就会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这两种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只有把“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心的“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