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贯:贯穿,贯通,统领。如以绳穿物,此处指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各种观点贯穿、统领起来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门人:指孔门弟子,即曾参当时的同学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忠恕:尽己之谓忠,忠是真心待人,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之谓恕,恕是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矣。”
译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是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起来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学生们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二字罢了。”问怎样理解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
答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子学说的“道”是什么呢?曾参的理解是:“忠恕而已矣。”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爱之道,曾子的概括,虽然不是孔子学说的全部,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曾子之所以这样概括老师的思想,是有依据的。在《论语·雍也》中,当学生子贡问怎样做才算是仁时,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论语·卫灵公》中,当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时,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所问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君子如何践行仁爱之道,孔子则从“忠”和“恕”两个方面加以回答。曾参深谙老师的思想,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忠”、“恕”二字是实践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的两个方面,核心是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不要只想到自己。这是儒家待人的根本精神,是实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出发点。正如朱熹所说,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难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曾子用忠恕来说明,是因为忠恕是人人能知能行的最浅显的道理,他希望人们能从这最浅显的地方做起,在自己的实践中逐步领会孔子思想。
“忠恕”之道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于引导人们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时代新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它对于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相互合作、普惠共赢的精神推进经济全球化,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精神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忠恕”之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把天地视为父母,把人民视为兄弟,把万物视为朋友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它对于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