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玉帛:古代礼仪所用的礼品。玉,圭璋之属。帛,丝织物之总称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钟鼓:古代礼仪奏乐的乐器云乎哉?”
译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物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问怎样理解孔子的上述感叹?
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世人行礼作乐,往往徒具形式,不明本质。玉帛是古代礼仪所用的礼品,是礼的形式;钟鼓是古代礼仪奏乐所用的乐器,是乐的形式。礼的根本精神,在于恭敬。礼仪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了献上玉帛,而是为了使人言行有准则,人伦有次序,并以此巩固邦国,推动政令。如果忽略其根本精神,只在玉帛的礼品上求铺张,岂可称之为礼?乐的根本精神,在于和谐。乐的作用,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奏响钟鼓,而是为了和顺人心,抒发情绪,进而移风易俗。如果忽略其根本精神,只在钟鼓的演奏上求敷衍,岂可称之为乐?孔子发此慨叹,正是要提醒世人。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与本章联系起来看,就进一步揭示了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内在依据,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就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礼和乐。礼的恭敬之情,乐的和谐之意,都是人的内心之仁的体现,舍弃恭敬而专事玉帛,舍弃和谐而专事钟鼓,都是舍本求末,做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这就是孔子及后世儒家为什么强调以修身为本,把培养人的仁德放在核心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