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平天下之生财有道
大学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01:36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府库: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曰:“畜马乘畜马乘: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畜,养。乘,音shèng,指用四匹马拉的车不察察:关注于鸡豚,伐冰之家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不畜牛羊,百乘之家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不畜聚敛之臣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长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长,音zhǎng,生长,成长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无如之何:没有办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积蓄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章的第五节:生财有道。这一节,集中阐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国家的治理,天下的太平,都有赖于财富的积蓄。那么,国君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去积蓄财富呢?《大学》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意思是说,积蓄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生产的人要勤奋,消费的人要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这是从经济学角度所做的论述,浅显易懂而毋庸置疑。紧接着下面的两句话,道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就是:“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是看待财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所谓“以财发身”,就是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这样的仁者,正是奉行“絜矩之道”,以德为本,以财为末的仁德之君。他们义字当先,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不与民争利。只有这样的仁者,才能遵循生财的大道,使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去积蓄财富。所谓“以身发财”,就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而这样的不仁者,正是“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也就是把德当成外在的枝末,把财当成内在的根本,和老百姓争夺利益的暴虐之君。他们唯利是图,爱财如命,不可能遵循生财的大道,结果只能是“财聚则民散”,如《红楼梦·好了歌》说的那样,“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作者用以下三句话进一步申说“义”与“利”的关系;“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就是说,只要国君喜爱仁德,百姓就会喜爱忠义;喜爱忠义的人,做事就不会半途而废。这样,就会形成“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局面,使国库的财富经常保持充足,这也就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的道理。“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一句,字面上是说,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而其言外之意则是劝告国君,不要,也没有必要与民争利。
鲁国贤臣孟献子说:士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鸡养猪;卿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作者借此表达了国家不要与民争利的意愿,并且指出:“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在对内对外的一系列政策上,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温故而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政外交的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其重大意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