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九讲 圣治章

孝经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15:37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敢:谦词,有冒昧、大胆的意思。此句为曾参对其师孔子提问,故以敢问来表示其敬意,无以加于孝乎无以加于孝乎: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吗?加,更、高于、大于、在其上。这句问话的目的,是引出孔子的孝道为最高道德的论说?”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莫大于严父:孝行没有比尊崇父亲更重要的了。严,尊、尊崇、尊敬。严父,尊崇尊敬父亲,严父莫大于配天严父莫大于配天:尊崇父亲没有比以父亲拟比于上天和父亲亡后以其配享于上天更重要的了。配,有匹配和配享二义。匹配,等同、比拟。配享,是在主要祭祀对象之外附带祭祀的对象。周代礼制,每年冬至在郊外祭祀上天,同时祭祀父祖先王,这就是配天之礼。古人认为天是最伟大的,父亲是最值得尊崇的,父亲在世时孝子将其视为自己的天,父亲死后孝子以其配享上天,是孝子对父亲最大的尊崇,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天下诸侯各自按照其职位规定进贡物品,来协助天子祭祀。四海之内,指天下的诸侯。职,即职贡,四方向王朝的贡献。诸侯向王朝进贡的物品主要是用于祭天地祖宗的。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的教化,不必采用严厉的措施就能成功。圣人,指古代的圣明君王,此处指周公。肃,峻急、严厉。成,成功、取得成效,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其所因者本也:因,凭借。本,根本,此处指道德的根本——孝道。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续莫大焉:续,指续先传后,也就是人类的自身繁衍。焉,于之,在这件事上。莫大焉,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亲,亲自。临,以上对下。厚,深重、重要。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悖德:背,违背。悖德,违背公认的道德准则;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悖礼:违背礼义。以顺则逆以顺则逆:是“以之顺民,民则逆”的省文。顺,使动用法。则,就。意为,以悖德悖礼的行事去教化民众,企图使民众顺从,就会造成逆乱,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在,居、处,在此处有亲身实行的意思。善,善行,即上文之爱敬亲人的孝行。凶德,昏乱无法,即违背道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得,得到、得意、得志。君子,泛指贤者。贵,重视、赞赏。不贵,鄙视、厌恶、看不起。全句意为,上边的这种如夏桀商纣的人即使一时得志,因为他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所以君子也不会看得起他。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以临其民:临,在此为统治、管理的意思。言君子实行以上六事,来统治和管理民众。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畏,敬畏,因其有威严不敢犯之。象,模仿、效法,因其有仪象而模仿他。意为:因此民众敬畏他而又爱戴他,将他作为准则而仿效他,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诗:以下诗文,见《诗·曹风·鸤鸠》。此诗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后世多取朱说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美好、善良。淑人,有德行的人。君子,指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仪,仪表、仪容。忒,差错。凡是有德行的淑人和有见识的君子,他的仪容礼貌都不会有差错。’。”

上一讲孝治章,阐述明王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曾参听老师讲述明王孝治,以致和平的美好景象后,又问圣人之德与孝道的关系,孔子因其问而说圣人之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9章:圣治。本章的中心思想,是阐述圣人以德治天下,而孝道是最大的德行。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意思是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这一问,引出了孔子有关圣德与孝道关系的精辟之论。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这一章,在《孝经》中篇幅较长,分量较重,我们分六个要点加以说明。
第一,指出孝是人最大的德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天地之性”的“性”字,与生养的“生”字同义,“天地之性”,就是天地之所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第二,阐述周公弘扬孝道,治理天下的圣德。“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意思是说:“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这里的“严父”,指“尊严其父”,也就是尊崇、敬爱他的父亲。古礼认为,万物资始于乾,人伦资父为天。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所谓“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是说,以父亲为天,虽然没有贵贱之分,然而,以父配天的礼节,却是从周公开始的。
接着,孔子举出了周公施行圣治的具体事例。“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古礼说,祭天谓之郊。所谓“郊祀”,是指古代祭祀上天的礼节。郊祀祭天,就是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在国都的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周公摄政以后,首开在郊祀时尊其始祖后稷以配天的礼节。所谓“宗祀”,是指古代祭祀祖宗的礼节。“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说,周公在明堂举行祭祀祖宗的活动时,首开尊其父亲文王以配上天的礼节。“明堂”,顾名思义,就是“明正教之堂”,是“天子布政之宫”。古人认为,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周公乃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儒家学者最为尊崇的圣人。他首开尊父配天之礼,体现了对父亲极其孝敬的心情,因而感动了四方,使四海之内的诸侯各以其职来助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祖宗,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孔子因而感叹说;“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第三,揭示圣人以孝道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人性根源。“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这一段,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讲述尊崇、敬爱父亲的根由,强调人伦教育一定要在蒙幼之年及早进行,教之则明,不教则昧。意思是说,“因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从小在父母膝下玩耍时就产生了,待到长大成人,便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而教导他们敬的道理,依据子女对父母亲爱的天性而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肃惩戒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之所以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人类本性。说“其所因者本也”,这个本,就是孝。
第四,强调家族社会中父子关系的重大意义。“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意思是说,“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爱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儿子,既有君王般的尊严,又有慈父的恩爱,没有比这样的恩情更厚重的了。”
第五,指出君子鄙视不行孝道、违背道德礼义的行为。“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孔子在《天子章》中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指出天子的孝道就是要把“爱”和“敬”推己及人。天子先对自己的父母尽爱敬之道,然后以上率下,施教于人,这是顺理。在这一段中,孔子又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如果天子丢失了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也就违背了道德和礼义。这就是悖理。所谓“以顺则逆,民无则焉”就是说,天子不能身体力行爱敬之道,而去教化天下之人行爱敬之道,这种悖德悖礼的做法,就是逆行,会使天下之人无所法则。这种做法,“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这里的“善”,是指身体力行爱敬之道,这里的“凶”,是指悖其德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以,那种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他人的人,叫做违背道德;那种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人,叫做违背礼法。如果不倡导顺应人心的孝道而偏要违逆它,民众就无从效法了。不在爱敬父母的善行上下功夫,反而凭借着违背人伦的凶恶道德胡作非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但是君子却并不看重这种卑劣的行为。”这里的“虽得之,君子不贵也”一句,是加重语气强调,这样的君王,虽然得志于人上,但圣人君子是不看重这种行为的。
第六,正面阐述君子的作为及其治理天下的成效。“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意思是说,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效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
最后,引用《诗经·曹风·鸤shījiū》中的诗句,说明君子榜样作用的重要性。《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tuī。’”这里的“淑”字,指善。“忒”字,指差。诗的大意是,一个善人君子,他的威仪礼节没有丝毫差错,这才是民众的表率。作者把这句诗引在这里,其意义就是强调,只有自己的威仪礼节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天下人仿效的法则。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