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关键词之以人为本_马儒融合论之14

马儒融合论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1-5-3 18:04

本节探讨:马儒融合论〔14〕关键词之以人为本。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社会历史观上融合的第一个关键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谋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好发展的目的、动力、目标和路线、方针、政策等根本性问题。

以人为本的文化渊源是中华文明中的『民本思想』。【管子】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曾告诫齐桓公:若想成就一番霸业,『则必从其本事矣』。齐桓公追问道:『敢问何谓其本?』管仲回答:『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这就是『以人为本』一词最初提出的本意。管仲提出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深刻而准确地表述了民本思想的观点。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三年(629年),监察御史马周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说:『临天下者,以人为本』。唐太宗深以为然,他常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来告诫众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出自【荀子·王制】,久而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也成为之后历代开明政治家的座右铭。

孔子学说被称为『人学』,它为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确定了方向,也为以人为本的观念提供了文化氛围和土壤。【论语】记载:『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天道』并不是孔子和学生们讨论的主题,他们反复探讨的问题,是『人道』,即现实世界中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德修养,人的尊严和价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而使『人』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心。

先秦时期民本主义思潮的高峰,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社会政治思想。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以后,如何处理民众、国家、君王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和为政以德、博施于民的政治主张,提出以『民贵君轻』为核心内容的『仁政』学说。其主要内容:一是把以亲亲为主的仁爱之心推广到全社会,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二是要让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能够养育父母妻儿,也就是『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三是重视教化,开办学校,启蒙少年儿童心智。孟子强调,君王实行『仁政』必须以民为本,主张对于失掉民心的天子和诸侯可以『征诛』、『变置』。武王伐纣,有人认为是以臣弑君。而在孟子看来,纣王不合乎『为君之道』,武王伐纣乃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关注的不是君王的威严,而是民众的意志;不是统治者的权益,而是民众的命运。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义上肯定了民众反抗、推翻暴君的正义性,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人』是指百姓、民众,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本』是指根本,也就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基石。其精华是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重民倾向,其糟粕是维护君王统治地位的『驭民』、『治民』之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本思想,『人』是相对于『神』而言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这是二者在内涵上的区别。西方人本主义的精华是科学、民主、自由、人权等基本理念,其糟粕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主张个人利益至上为基本追求的极端个人主义。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在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江泽民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面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倾向性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鲜明地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彰显了党热爱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