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用兵打仗者,要懂得分化、瓦解敌人。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要网开一面,避免把敌人逼急了,负隅死战,由此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语曰:『投兵散地勇不齐心不一义不同者也.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
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何以明之.
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以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诸校皆曰:『善.』果赴水溺死者数百.于是破之.
袁尚既败.遂奔辽东.众有数千.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公既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公引兵还.康果斩送尚.熙.传其首.诸将或问曰:『公还而斩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公征张绣.苟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其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则必相救.』
曹操不从.进至穰.与绣战.表果救之.军不利矣.
故孙子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或曰:『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孙子曰:『可矣.夫吴人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如左右手.是故放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此之谓矣.
白话
谚语说:『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领地内和敌人作战,士卒在危急时就容易逃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六亲也不能彼此相保。而在风雨飘摇中同处一只船上,即使是曾经相互仇视的胡人和越人,也不用担心他们在此时会存有异心。』孙子说:『善于打仗的人,就象能首尾相顾的常山蛇「率然」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
汉宣帝时,先零部落反叛,宣帝命令赵充国去征伐。赵充国领兵到先零的所在地,先零因此溃散,看到汉军逼近,他们便慌忙丢弃了装备物质,想渡过湟水,先零败逃的道路险狭,赵充国在后面慢慢地驱赶他们。有人说:『为什么追逐敌人这样迟缓。』赵充国说:『这是「穷寇」,不能把他们逼急了。如果慢慢地追逐,他们就逃跑了不再回顾;如果逼急了,他们会狗急跳墙,拼死一战的。』听了赵允国的话后,部下都说『是这样』。果然,在渡河时就有数百名先零人淹死,于是先零被赵充国打得大败。
三国时,袁尚因为失败,逃奔到了辽东,手下仍有数千人。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着自己地方僻远,不顺服曹魏。曹操这时已经打败了乌丸,有人劝说曹操:『要紧接着讨伐辽东,袁尚兄弟就能被擒获。』曹操说:『我要让公孙康自己杀掉袁尚、袁熙,送来他们的首级,不用动兵。』曹操于是领兵而回。后来公孙康果然杀掉了袁尚兄弟,并送来了首级。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领兵返回,公孙康却杀了袁熙、袁尚,这是因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平时就畏惧袁尚兄弟。我如果逼急了,公孙康就会和袁尚兄弟合起来抵抗;如果松缓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形势决定的。』
曹操要征伐张绣,荀攸劝谏说:『张绣与刘表相互依凭而逞强,然而张绣是领着的散兵游勇向刘表求食。长久下去,刘表是不会提供的,最终两人一定会离异。不如先暂缓征伐,看一下情况,引诱他前来。如果逼急了,刘表一定会来救援。』曹操不听,进军到了穰,与张绣作战。刘表果然来救助张绣,使曹操非常被动。
孙武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象「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和尾都来救应。』有人说:『请问军队可以使它象「率然」一样吗?』孙子回答:『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相互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到大风,也能如左右手一样相互援救。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住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士卒整齐一致,奋勇杀敌,就要靠组织指挥得法。』说的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