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4 01:14
1.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毋吾以也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則小子何述焉囗囗囗囗囗無乃爾是過與
B.繪事後素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囗囗囗囗丘不與易也
C.八佾舞於庭囗囗囗囗囗囗囗志於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其何傷於日月乎
D.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囗囗囗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囗囗賢哉,回也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均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分別為:毋以吾也/則小子述何焉/ 無乃過爾與。
B.均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別為:繪事後(於)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貢/丘不與(之)易也。
C.三句的句式分別為:狀語後置句,八佾於庭舞/ 非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句,其於日月何傷乎。
D.均為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分別為: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夫子之說君子也,惜乎/ 回也,賢哉。
故選C。
2.下列下劃線字的詞類活用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三子出,曾皙後囗囗囗囗囗囗君子之德風囗囗囗囗囗囗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諒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舉善而教不能囗囗囗囗囗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囗囗囗由也兼人,故退之囗囗囗殺雞為黍而食之
D.堯舜其猶病諸囗囗囗囗囗囗囗敝之而無憾囗囗囗囗囗囗而恥惡衣惡食者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A.後,名詞作動詞,走在後面;風,名詞作動詞,像風。觚,名詞作動詞,像觚。
B.直,形容詞作名詞,正直的人;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良優秀的人;愚,形容詞作名詞,愚人。
C.足,使動,使……充足;退,使動,使……退;食,使動,使……吃。
D.病,意動,對……感到為難;敝,使動,使……破舊;意動,恥,意動,以……為恥。
故選D。
3.下列下劃線字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囗囗囗吾與點也(贊同)囗囗囗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責備)
B.使民敬、忠以勸(努力)囗囗末由也已(途徑)囗囗囗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問津焉(渡口)囗囗囗友便辟(假裝善柔)囗囗居則曰(平常)
D.天下歸仁焉(回歸)囗囗囗囗異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於藝(廣泛涉獵)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勸:勉勵。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誠並互相勉勵。
C.便辟:阿諛奉承。句意: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
D.歸:歸順、歸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
故選A。
4.下列句子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A.克己復禮為仁B.子路宿於石門
C.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D.文之以禮樂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非夫人之為慟而為誰。
A.判斷句,『為』表判斷。
B.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是:子路於石門宿。
C.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與誰。
D.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是:以禮樂文之。
故選C。
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 )』。括號中應該填:( )
A.山B.土C.靜D.海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和掌握常見文學文化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該句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所以應填寫『山』。
故選A。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對於孔子所講的『仁』,要從孔子所處的歷史環境中給予評價。從根本上說,『仁』字的本義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當人』,也就是『愛人』。孔子生於亂世,他家原是宋國的貴族,後來家族漸漸沒落,囗囗囗囗到魯國。他幼年喪父,年紀不大就出去謀生,還要奉養母親,(囗囗)。當時正值列國紛爭、囗囗、拿人不當人的奴隸社會末期。面對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現實,孔子舉起『拿人當人』的『仁』字旗幟,倡導『泛愛眾而親仁』,無疑是很偉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來自己的學說的。在孔子以前,學校囗囗在貴族手中,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於是,從孔子開始辦私人學塾,以『有教無類』廣收平民子弟。這就是孔子偉大人格的一個具體體現。
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流落 生靈塗炭 踐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實行 陷落
C.流浪 生靈塗炭 實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踐行 陷落
7.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所以他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從而和下層社會有着一定的聯繫
B.所以他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因而和下層社會有着一定的聯繫
C.所以他和下層社會有着一定的聯繫,進而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
D.所以他和下層社會有着一定的聯繫,從而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
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從孔子開始辦私人學塾,以『有教無類』為方針廣收平民子弟。
B.從孔子才開始辦私人學塾,圍繞『有教無類』廣收平民子弟。
C.孔子開始辦私人學塾,以『有教無類』為方針廣收平民子弟。
D.孔子開始辦私人學塾,『有教無類』的方針廣收平民子弟。
【答案】
6.A;7.D;8.C
【分析】
6.本題考查辨析近義詞語的能力。辨析近義詞語的關鍵就是要仔細分辨它們的細微差別。首先閱讀語境,把握語境含義,然後抓住相異語素,分析其意義差異,同時可聯繫日常習慣用語,推斷詞語意義及用法。
第一處,流落,①窮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轉散失;流浪,生活沒有着落,到處轉移,隨地謀生。文中說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魯國,應用『流落』。
第二處,生靈塗炭,百姓像掉在爛泥和炭火中一樣,形容政治混亂時期人民處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寸草不留,連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災人禍後破壞得非常嚴重的景象。根據後文的『拿人不當人』可知,應用『生靈塗炭』。
第三處,踐行,實行,實踐;實行,用行動來實現(綱領、政策、計劃等)。文中指孔子親身實踐自己的學說,應用『踐行』。
第四處,把持,①獨佔位置、權力等,不讓別人參與(含貶義),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體的表面一部分向裏凹進去,②陷入。③(領土)被敵人佔領。根據後文的『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可知,應用『把持』。
故選A。
7.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邏輯意脈一致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前後文的照應,以及語意的提示。本題命題者在題干所給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話,然後設計四個內容差不多、但句式各異的句子,要求選出『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選項都有一定干擾性,難度適中。
此處說的是孔子從小生活艱苦,故接觸到了下層社會,因此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兩者是因果關係,而『進而』表遞進,不合語境,排除C項;分析選項來看,應該是先『和下層社會有着一定的聯繫』,然後『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故排除AB兩項。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病句辨析與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語序不當、結構混亂、不合邏輯、表意不明等。判斷病句,必須對漢語的語言規範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細閱讀句子,第一步憑藉語感感知句子有無毛病,再用所學知識(病句類型)作分析。可用壓縮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體到局部地判斷。
畫線句存在兩處語病:第一處是介詞『從』淹沒主語,導致成分殘缺,可將『從』刪掉;第二處是『有教無類』後缺少中心語,屬於成分殘缺,可在其後加『……的方針』。
A項和B項沒有改正第一處語病;D項『有教無類』前缺少介詞『以』導致『……的方針廣收平民子弟』搭配不當;只有C項完全修改正確。
故選C。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儒家的重義輕利,是不言私利,反對見利忘義,不想因利而害義的觀點。從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裏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對『求富』、『惡貧』的觀點。孟子重『義』輕『利』,提倡『以義為先,不必曰利』的觀點,也闡明了人們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講求了『義』,才可追求沒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後來董仲舒講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與朱熹講的『必以仁義為先』也都是這個道理。因此,關於人的利慾問題,儒家諸子欲於其中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那就是重義輕利、以義為先。其主旨就是主張在合乎『義』的前提下,去取得正當的、更長遠、更大的『利』,從而在這個支點的基礎上平衡社會的利益關係,從而發展出一套修身治國之道。由此可見,孟子的義利觀着實開創了義與利理論的新篇章,為後世儒家諸子『義』的學說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礎。
中國儒家『義』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們當世借鑑的理論。雖然有人認為儒學只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是過時的東西,如同『義』這種準則性的學說於當世已經沒有價值,但是這些人忽略了儒學對我們民族性格、生存處世方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沒有人文精神的調治,社會的發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義為先的思想,激勵着近代革命人士為民族大義前赴後繼、捨生取義,讓民族於危難中重義輕利,不論是在反封建的鬥爭中還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中,重『義』的思想已然成為中國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難之時的志士心中。這些思想精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凝結和升華為『見義勇為、大義為先』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浩然正氣。
然而,當今社會中一些人在價值觀念上產生混亂,這些人金錢至上,棄精神道義於不顧,發不義之財,得不義之利。此類以利為上的功利主義,是一種缺乏誠信、道義的危險信號。對於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我們的『義利觀』應該與時俱進,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應該欣賞、欽佩並推崇重義輕利、捨生取義的行為。退一步講,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義』與『利』的衝突時,我們應該合理地平衡這兩者的關係,把『義』放在首位,以義統利。畢竟『好義』和『欲利』是兩種人性,其中雖有交集但並不是不可共存。於個人而言,正確地看待和處理義和利的關係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們不可陷於個人的利慾之中,為人處事應見利思義,應在道德與利益的抉擇中站到『義』的一方。
正如【禮記·纂言序】講『其截然而裁製也謂之義』。對於此處之『義』,我認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製者,乃束縛之意。『義』於我們,更多的應是一種道德的準則與精神上追求的目標,有了『義』的準則約束,我們在『利』的道路上才不會迷失自我。朱子【大學·章句序】中說『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或許也是在表達後世的人們對經典的理解越來越淺薄,知者已鮮矣。而【大學】的結語又重在義利之辨,頗具深意。或許我們着實需要銘記【大學】的結語,『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由是則使國人以義為先、見利思義;由是則得以國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實現『明明德於天下』。我們當今需要傳承與發展儒家文化『義』中以仁義為先、利益在後的精華思想,讓『義』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用『義』這種價值觀來引導社會穩步發展,這無疑對當世具有一定的指導與借鑑意義。
(選自楊喆【義者,宜也——對孟子義利觀的思考】,有刪改)
9.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家強調的義利觀,可以引導人們在協調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時找到一個平衡義與利的支點。
B.孟子重『義』輕『利』,提倡『以義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認為『義』與『利』發生矛盾時,應該舍『利』。
C.孔子看來,追求富有和高貴的地位,厭惡貧窮和低賤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張『重義輕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與朱熹的『必以仁義為先』都闡明了只要先講求了『義』,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10.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關於『富貴』與『貧賤』的言論,旨在闡明儒家並不是杜絕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義的。
B.文中先賢們有關『義』『利』的觀點內容不盡相同,但都論證了在利慾問題上,儒家倡導重義輕利、以義為先。
C.文章運用例證法、引證法,從儒家義利觀對各時期人們的不同影響的角度,論述了人們對經典的理解越來越淡薄。
D.文章論述近代革命人士捨生取義之舉,為闡述儒家義利觀對我們的民族思想性格、行為方式的深遠影響提供了例證。
1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名句,體現了儒家的義利觀。
B.儒學對我們民族性格、生存處世方式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自覺地遵守它。
C.當今社會,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義利觀,鄙視那些追求正當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人們。
D.現代的人們應該理解、繼承和發揚儒家義利觀,從而在思想行為中避免唯利是圖,踐行以義為先。
【答案】
9.A;10.C;11.B
【解析】
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應迅速瀏覽,劃記關鍵詞;其次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位,最後做出判斷。同時,要熟悉設誤的類型,如偷換概念、混淆未然已然、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
B項,孟子的觀點並沒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說要重義輕利,以『義』為先,再去追求正當的、長遠的利。
C項,『不主張「重義輕利」』於文無據,文中是說孔子不反對『求富』『惡貧』的觀點,並非『不主張「重義輕利」』。
D項,『都闡明了只要先講求了「義」,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錯誤,應該是二者的話闡明了『只有先講求了「義」,才可追求沒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故選A。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前,首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其次,明確文章的論述話題是什麼,觀點是什麼,文章採取了什麼論證思路,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等。
C項,『論述了人們對經典的理解越來越淡薄』錯誤,應該意在論述人們需要傳承與發展儒家文化『義』中以仁義為先、利益在後的精華思想。
故選C。
11.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枝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後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
B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自覺地遵守它』錯誤,依據第二段『有人認為儒學只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是過時的東西,如同「義」這種準則性的學說於當世已經沒有價值』,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自覺地遵守它』說法太武斷。
故選B。
【點睛】
論述類文本題在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時,一般分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因為該題涉及的內容一般範圍比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是篩選和整合的基礎。具體來說,要探究文章的觀點,把握作者在文中體現的態度,篩選出文中使用的論據等。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整體把握,篩選和整合信息時才會心中有數。第二步,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間。第三步,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誠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纍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B.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C.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D.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魯襄公二十二年』,屬於王公紀年法,此外還有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以及年號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屬於王公紀年法。
B.『字』,人的表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個和本名意思有某種關係的名字,叫作『字』。
C.『纍紲』即『縲紲』,『縲紲』指捆綁犯人的繩索,在文中,『縲紲』指監獄。
D.『行』有兼攝官職之意,『攝』亦有代理官職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職的詞有很多,如『假』『權』『署』等。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出身貧寒,但年少好禮,具備從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死前告誠自己的兒子,一定要向孔子學習。孔子在季氏手下當過管理倉庫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做得非常好。
B.孔子答覆齊景公之問,展現了其非凡的政治見識。齊景公詢問孔子秦穆公稱霸的原因,孔子說那是因為秦穆公不但志向遠大,而且中正無私。他雖然不能稱王,但稱霸是應該的。
C.孔子代理國相一職時,管理有方。孔子參與魯國政權僅僅三個月,那些販賣羊羔、豬仔的人們,就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價,四面八方來到魯國的客人,都能夠各得所需而歸。
D.孔子經歷坎坷,但樂觀幽默。在鄭國時,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鄭人告訴子貢,孔子萎靡不振,像喪家狗。孔子聽說後開心地笑了,他說對方稱自己為喪家狗,真是對極了。
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
(2)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答案】
12.C;13.A;14.B
15.(1)齊景公和晏嬰來到魯國,齊景公問孔子說:『從前秦穆公國土狹小地方偏僻,他怎麼稱霸的呢?』
(2)孔子用【詩】【書】【禮】【樂】教導學生,(他的)弟子大概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
【分析】
1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魯國的大夫孟釐子病重,臨死前告誡他作為繼承人的兒子孟贅子說:『孔丘這個人,是聖人的後代,他的先祖在宋國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來可以享有宋國,而他卻讓給了宋厲公』。
『魯大夫孟釐子』為『病且死』的主語,不應該斷開,排除AD項。『嗣』,繼承人的意思,『懿子』為繼承人,不應該斷開,排除B項。
故選C。
13.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
A項,『「元和十年」就屬於王公紀年法』錯誤。『元和十年』屬於年號紀年法。元和(806年-820年),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唐憲宗在位期間唐朝出現短暫的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故選A。
14.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項,『他雖然不能稱王,稱霸是應該的』錯誤。結合『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分析,即使稱王也完全應該,稱霸還委屈了他呢。
故選B。
15.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
本題得分點有:(1)適,到;處辟,地方偏僻;霸,稱霸;何,怎麼。(2)以,用;蓋,大概;通,精通。
【點睛】
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採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後推導,認真理解。④要善於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
【參考譯文】
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的陬邑(按: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境鄹城)。他的祖先是宋國人,叫做孔防叔。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誕生。孔子降生後腦袋就長得中間低四面高,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叫仲尼,勝孔。孔子十七歲的時候,魯國的大夫孟釐子病重,臨死前告誡他作為繼承人的兒子孟贅子說:『孔丘這個人,是聖人的後代,他的先祖在宋國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來可以享有宋國,而他卻讓給了宋厲公。到了正考父(按:弗父何的曾孫),他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受三命(做了上卿),一命比一命恭謹。我聽說聖人的後裔,雖不一定能當國繼位,但必然會有才德顯達的人出現。如今孔丘年紀輕輕就博學好禮,這豈不就是所謂的顯達的人嗎?我死之後,你一定要去拜他為師。』孟釐子死後,懿子和魯人南宮敬叔便去向孔子學禮。孔子早年生活,既窮苦又沒地位。成年以後,先是給季孫氏當管理倉庫的小官,在掌握錢糧的出入方面準確公平;後來又做過管牲口的小官,、幣場中牲口越養越多。於是做了管理土木工程的官職。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約三十歲了。齊景公跟晏嬰一塊來到魯國,景公問孔子說:『過去秦穆公時,秦國的國土又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夠稱霸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秦這個國家,地域雖然小,但是它的國君志向遠大;地勢雖然偏僻,國君的行為卻中正無私。秦穆公親自舉拔用五張黑羊皮贖來的賢士百裏奚,封給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從奴隸的構禁中救出來,就和他一連晤談三天,隨後把掌政大權交給了他。從這點說即使稱王也完全應該,稱霸還委屈他了呢!』景公聽了很高興。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這時他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國相的職責(參與國家大事),於是就把擾亂魯國政事的大夫少正卯給殺了孔子參與國政才三個月,魯國那些販賣羊羔豬仔的人們,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價;男人女人在路上行走時也自覺的分開各走一邊;丟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拾取;四面八方來到魯國的客人,用不着到主管官員那裏去求告,魯國的百姓都能夠使其各得所需而歸。孔子到鄭國去,和弟子失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口。鄭國有人看見了就對子貢說:『東門那裏站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可是從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憊倒霉的樣子,真像個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貢見面把這些話據實告訴孔子,孔子笑着說:『他所美言的我那種相貌我可真是不敢當;倒是他說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啊!那可真是啊!』孔子晚年喜歡【周易】,他闡述了【象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由於他不停地翻讀【周易】,以至於那些串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他還說:『要是能夠再多給我幾年時間,我對於【周易】也就能領會的更深入、更透徹了。』孔子把詩、書、禮、樂作為教育弟子的主要內容,受過孔子教育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在魯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且日。
16.根據語境默寫名句。
(1)孔子提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還有過類似的表述,這兩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論語>十二章】裏,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們常引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表達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張強加於別人。
【答案】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焉』『賢』『利』『己』『勿』。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中指出學習與思考必須緊密結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了周瑜的運籌帷幄。
(3)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將英雄劉裕成長地的歷史遺蹟呈現在讀者面前。
【答案】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罔』『殆』『檣』『櫓』『巷』『陌』。
1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表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說不會選擇干不正當的事情而得到富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說,教學過程中,不到學生他實在弄不明白、表達不出來時就不要去啟發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則遠怨矣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寫易錯的字詞有:躬、薄、怨、憤、悱。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閒暇是人們可以不受其他條件的約束而完全根據自己的偏好或意願去支配使用的個人時間。一般來說,①_______:一是工作時間;二是受教育時間,這部分時間主要用來形成人力資本;②____。而閒暇時間又可分為三部分:一是睡覺、吃飯等維持基本生存的必要型閒暇時間;二是從事旅遊、休閒、文化交流等享受活動的休閒時間;三是從事家庭性生產的時間。③____,【詩經·大雅·民勞】曰:『民亦勞止,汔可小休』;【禮記·月令】曰『霜始降,則百工休』。所謂『休』,即處閒取。馬克思把閒暇時間稱為自由時間,即非勞動時間,是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
【答案】示例:①個人的時間可以分為三部分 ②三是閒暇時間 ③我國古人對閒暇很早就有論述(我國對閒暇的關注由來已久)
【詳解】此題主要考查學生語言連貫能力,屬於補寫上下句題。這是一道補寫題,屬於語言表達能力裏的銜接考查。此類試題一般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填上與前文或後文相照應的語句即可。語句補寫題(也叫語段填句題)是新課標卷最具特色、出現頻率很高的一種語言表達題型。所謂『語句補寫題』,就是指給出一個語段,空出兩至三個句子進行補寫,補寫後的句子與語段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語句通順。答題時要注意話題要保持一致
本題:
第一空,結合下文『而閒暇時間又可分為三部分』,此處與上文『一般說來』後邊的內容構成並列關係,由此分析,此處應該為『個人的時間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二空,結合上文『一是工作時間;二是受教育時間』,此處承接『三是……』,再結合下文『而閒暇時間又可分為三部分』,由此分析,此處應該為『三是閒暇時間』;
第三空,結合下文『【詩經·大雅·民勞】曰』『【禮記·月令】曰』等可知,此處是在說明我國古代對閒暇就開始論述了,所以此處應該為『我國古人對閒暇很早就有論述』。
【點睛】
補句的命題規律:
(1)『根據材料內容』要求補寫句子應聯繫前後文語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質。
(3)要求所補寫的句子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數限制。
有效的答題技巧:
(1)閱讀全文,了解文段性質和內容,確定中心。
(2)分清句間上下文的邏輯關係,確定句子的性質。
(3)注意標點符號的暗示作用:含義、選詞、句式。
(4)結合文本,根據字數要求,概括答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有言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____________。而之所以看重讀書,多半是因為『學而優則仕』,____________?武將不一定要讀多少書,有十八般武藝,照樣可以『貨於帝王家』;但若也有幾分文采成為『儒將』,豈不更令人敬佩?商人往往是被看作不學無術唯利是圖的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朝野歷來都是重農輕商的,直到近代以降才有『儒商』一說。不過,這也足以說明,____________,同樣會令人高看一眼。
【答案】可見國人是如何地看重讀書了 不飽讀詩書又如何能做官呢 商人若有文化(或商人多讀書了)
【詳解】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可在感知大體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上下文的句子結構、邏輯順序等來分析推理、判斷。很明顯,第一空應是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括性說明,而且後面是『而之所以看重讀書』所以用可見國人是如何地看重讀書了;第二空則是對『學而優則仕』的概括性說明,最後說的是『儒商』解釋一下即可。
【考點】
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技巧】
本題與排序題有點小小的區別,那就是要用文字將上下文串聯起來,故難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類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話題要統一:首尾談的是同一話題,中間也不應有所偏離,沒有岔開或暗換話題之處。②注意照應、過渡:首尾要照應,過渡應有過渡性語句作為橋樑。③順序要合理:句間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邏輯順序還體現在關聯詞語的合理使用上。解答這類題目的關鍵在於,要反覆研讀橫線前後的句子,辨明前後內容之間的關係,藉助這種關係以及前後句的內容和形式來確定橫線句子的內容和形式。比如本題的第一空應是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括性說明,而且後面是『而之所以看重讀書』所以用可見國人是如何地看重讀書了;第二空則是對『學而優則仕』的概括性說明,最後說的是『儒商』解釋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