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黄修易录之生之谓性之一

传习录作者:王阳明发布:延章

2022-5-9 01:18

黄修易,字勉叔。余者不详。

黄勉叔问: 『心无恶念时, 此心空空荡荡的, 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译文
黄修易 ( 字勉叔 ) 问:『心无恶念时,这个心就空空荡荡,是不是再需要存养一个善念?』
先生说:『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乌云遮挡,当乌云散出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经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添一盏明灯。』

评析
明代自正德、嘉靖以后,阳明心学兴起,天下风靡,程朱之学趋于衰微。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在思想学术领域内,阳明之学空谈心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一些王学末流之士利用王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理论,谈说玄。而一些有识之士,则『志在世道』,崇为实学,『力阐性善之旨』。于是,双方发生了一场『道性善』与心体为『无善无恶』说的公开辩论。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功夫。』

译文
有人问:『近来用功,也颇感妄念不会再滋生。然而,内心深处却一团漆黑,不知如何才能让它光明?』
先生说:『开始用功时,心里怎么会立即光明?例如,奔流着的污水刚置入缸中,开始即使静止不动,是昏浊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澄清,水中的渣滓才会沉淀,又会成为清水。你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经过长时间的存养,心中的黑暗自会光明。如今若要它立刻见效,只不过是揠苗助长,不能看成是功夫。』

评析
王阳明在贵阳时提出了『无事时存养』的主张,其目的是用以加强内心修养而体认天理和良知。主张通过『静坐思虑』,在无事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私欲杂念,逐渐地克服掉,使心恢复到如水如镜、洁净晶莹的本体。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译文
先生说:『我教导人致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它是有根基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越长时间就越觉得精明。朱熹教人到每件事物上去寻求探讨,那是没有根基的学问。人年轻的时候,虽然还能修饰表面,即使有闪失也看不出,到老年时精力衰竭,最终会支撑不住。例如,把一株无根的树移栽到水边,短时间内树虽生气勃勃,但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评析
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实际上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终身专一于治一本,而不是就事论事的遇一标治一标。终身于治本 ( 致良知 ) 。如常青之树,而遇一标治一标 ( 格物 ) ,就象无根之树。这个比喻可说是恰当不过的。

问『志于道』一章。
先生曰:『只是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数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译文
有人就【论语】中的『志于道章』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关于志道这句话,它包含了以下好几句的功夫,不能仅停留上志道上。例如建房屋这件事,它的「志于道」,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用好材料,将房子建成功;「据于德」,就是把房子建成有地方居住;「依于仁」,就是长期居住在这房子里,不再离去;「游于艺」,就是把房子加以装饰美化。艺,就是理的最恰当处。比如诵诗、读书、弹琴、射击之类,都是为了调习这个心,使它能够纯熟于道。若不「志于道」而去「游于艺」,如同一个糊涂小伙,不先去建造房屋,只顾去买画张挂,装点门面,不知他究竟要把画挂在什么地方?』

评析
【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谓『道』,即指普遍原则,抽象的道理。讲『志于道』就是要把认识道作为自己的志向,然后以道德作为根基,以仁为行动的准则,再博学群艺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译文
有人问:『读书就是为了修养我的心,从而它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在读书时,又有科举的思虑产生,这种情况怎样才能避免出现呢?』
先生说:『只要良知真切,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负担。就是有了负担,也容易发觉并得以克制。例如读书时,良知清楚强记的心不对,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求速的心不对,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有好胜的心不对,就克去它。如此一来,总是成天与圣贤的心彼此印证,就是一个纯乎天理的心。无论如何读书,也只是修养此心罢了,怎么会有负担呢?』

评析
在王阳明看来,修养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贯穿于人的活动之中。为人处事是『致良知』,学习是『致良知』,连科举应试时也是『致良知』,事务虽有万千之繁复,『致良知』却只有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一个。所以,修养是人生活动的主宰,而不是负担。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