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塞上曲送元美(李攀龙·明代)

古诗三百首作者:发布:延章

2022-11-7 20:57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白羽如霜出塞sài寒,胡烽fēng不断接长安。

译文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注释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胡烽: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
接:接近,直抵。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隋、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译文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注释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赏析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又移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因此,后两句既带有唐代边塞诗中常见的那种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总观全诗,诗人故意于此设下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一首送别诗,元美即王世贞。王世贞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此诗虽貌似唐诗,但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担忧。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气氛,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参考资料
1、毕桂发.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下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07:940
2、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324
3、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元明清诗、词、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07:127
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66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