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作者:古典诗词发布:延章
2022-11-30 15:07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注释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注释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参省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日:每天。
知:同『智』,见识。
明:明达。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注释
须臾:片刻,一会儿。
跂:踮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声音宏大。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凭借,利用。
舆: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脚走得快。
致:到达。
水:游泳。
绝:横渡。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注释
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骐骥: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锲:用刀雕刻。
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蛇鳝:异文『蛇蟮』。
躁:浮躁,不专心。
赏析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最后一段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人们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一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积』,一个是『一』。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参考资料
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7-119
2、吴相洲,王元昊,赵翔编,国学水平测试系统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5,第242页
3、戴伟.国学原典导读.成都:巴蜀书社,2003:402
4、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