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作者:古典诗词发布:延章
2022-11-30 15:08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是故:因此,所以。无:没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yú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yuè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注释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众人:普通人,一般人。下:不如,名作动。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惑矣:真是糊涂啊!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的教学。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艺。相师:拜别人为师。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年相若:年岁相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复:恢复。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乃:竟,竟然。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注释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之徒:这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进士。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贻:赠送,赠予。
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参考资料
1、李世中,沈阳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4-55
2、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