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 詩樂 琴律 燕樂 教坊 雲韶部 鈞容直 四夷樂

宋史作者:贺惟一,张起巖,欧阳玄,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脱脱,铁木儿塔识发布:福哥

2018-5-13 00:36

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樂十七
    詩樂 琴律  燕樂 教坊 雲韶部 鈞容直 四夷樂

詩樂  虞庭言樂,以詩為本。孔門禮樂之教,自興於詩始。記曰:『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詠歌以養其性情,舞蹈以養其血脈,此古之成材所以為易也。宋朝湖學之興,老師宿儒痛正音之寂寥,嘗擇取二南、小雅數十篇,寓之塤籥,使學者朝夕詠歌。自爾聲詩之學,為儒者稍知所尚。張載嘗慨然思欲講明,作之朝廷,被諸郊廟矣。朱熹述為詩篇,彙于學禮,將使後之學者學焉。

雅歌凡六篇:

朱熹曰:『傳曰:「大學始教,宵雅肄三。」謂習小雅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之三詩也。此皆君臣宴勞之詩,始學者習之,所以取其上下相和厚也。古鄉飲酒及燕禮皆歌此三詩。及笙入,六笙間歌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六笙詩本無辭,其遺聲亦不復傳矣。小雅為諸侯之樂,大雅、頌為天子之樂。』

二南國風歌凡六篇:

朱熹曰:『「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鄉飲酒及鄉射禮:「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燕禮云:「遂歌鄉樂。」即此六篇也。合樂,謂歌舞與衆聲皆作。周南、召南,古房中之樂歌也。關雎言后妃之志,鵲巢言國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夫人之不失職,采蘋言卿大夫妻能循法度。夫婦之道,生民之本,王化之端,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國君與其臣下及四方之賓燕,用之合樂也。』

小雅詩譜: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皆用黃鐘清宮。俗呼為正宮調。

二南國風詩譜: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蘋皆用無射清商。俗呼為越調。

朱熹曰:『大戴禮言:雅二十六篇,其八可歌,其八廢不可歌,本文頗有闕誤。漢末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又加文王詩,皆古聲辭。其後,新辭作

而舊曲遂廢。唐開元鄉飲酒禮,乃有此十二篇之目,而其聲亦莫得聞。此譜,相傳即開元遺聲也。古聲亡滅已久,不知當時工師何所考而為此。竊疑古樂有唱、有歎。唱者,發歌句也;和者,繼其聲也。詩詞之外,應更有疊字、散聲,以歎發其趣。故漢、晉間舊曲既失其傳,則其詞雖存,而世莫能補。如此譜直以一聲協一字,則古詩篇篇可歌。又其以清聲為調,似亦非古法。然古聲既不可考,姑存此以見聲歌之彷彿,俟知樂者考焉。』

琴律  賾天地之和者莫如樂,暢樂之趣者莫如琴。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衆器之中,琴德最優。白虎通曰:『琴者,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宜衆樂皆為琴之臣妾。然八音之中,金、石、竹、匏、土、木六者,皆有一定之聲;革為燥濕所薄,絲有絃柱緩急不齊,故二者其聲難定。鼓無當於五聲,此不復論。惟絲聲備五聲,而其變無窮。五絃作於虞舜,七絃作於周文、武,此琴制之古者也。厥後增損不一。至宋始製二絃之琴,以象天地,謂之兩儀琴,每絃各六柱。又為十二絃以象十二律,其倍應之聲靡不畢備。太宗因大樂雅琴加為九絃,按曲轉入大樂十二律,清濁互相合應。大晟樂府嘗罷一、三、七、九,惟存

五絃,謂其得五音之正,最優於諸琴也。今復俱用。太常琴制,其長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也。

姜夔樂議分琴為三準:自一暉至四暉謂之上準,四寸半,以象黃鍾之半律;自四暉至七暉謂之中準,中準九寸,以象黃鍾之正律;自七暉至龍齦謂之下準,下準一尺八寸,以象黃鍾之倍律。三準各具十二律聲,按絃附木而取。然須轉絃合本律所用之字,若不轉絃,則阌|散聲,落別律矣。每一絃各具三十六聲,皆自然也。分五、七、九絃琴,各述轉絃合調圖:

  五絃琴圖說曰:『琴為古樂,所用者皆宮、商、角、徵、羽正音,故以五絃散聲配之。其二變之聲,惟用古清商,謂之側弄,不入雅樂。』

  七絃琴圖說曰:『七絃散而扣之,則間一絃於第十暉取應聲。假如宮調,五絃十暉應七絃散聲,四絃十暉應六絃散聲,二絃十暉應四絃散聲,大絃十暉應三絃散聲,惟三絃獨退一暉,於十一暉應五絃散聲,古今無知之者。竊謂黃鍾、大呂並用慢角調,故於大絃十一暉應三絃散聲;太簇、夾鍾並用清商調,故於二絃十二暉應四絃散聲;姑洗、仲呂、蕤賓並用宮調,故於三絃十一暉應五絃散聲;林鍾、夷則並用慢宮調,故於四絃十一暉應六絃散聲;南呂、無射、應鍾並用蕤賓調,故於五絃十一暉應七絃散聲。以律長短配絃大小,各有其序。』

  九絃琴圖說曰:『絃有七、有九,實即五絃。七絃倍其二,九絃倍其四,所用者五音,亦不以二變為散聲也。或欲以七絃配五音二變,以餘兩絃為倍,若七絃分配七音,則是今之十四絃也。聲律訣云:「琴瑟齪四者,律法上下相生也。」若加二變,則於律法不諧矣。或曰:「如此則琴無二變之聲乎?」曰:「附木取之,二變之聲固在也。」合五、七、九絃琴,總述取應聲法,分十二律十二均,每聲取絃暉之應,皆以次列按。』

古者,大琴則有大瑟,中琴則有中瑟,有雅琴、頌琴,則雅瑟、頌瑟實為之合。夔乃定瑟之制:桐為背,梓為腹,長九尺九寸,首尾各九寸,隱間八尺一寸,廣尺有八寸,岳崇寸有八分。中施九梁,皆象黃鍾之數。梁下相連,使其聲沖融;首尾之下為兩穴,使其聲條達,是傳所謂『大瑟達越』也。四隅刻雲以緣其武,象其出於雲和。漆其壁與首、尾、腹,取椅、桐、梓漆之。全設二十五絃,絃一柱,崇二寸七分。別以五色,五五相次,蒼為上,朱次之,黃次之,素與黔又次之,使肄習者便於擇絃。絃八十一絲而朱之,是謂朱絃。其尺則用漢尺。凡瑟絃具五聲,五聲為均,凡五均,其二變之聲,則柱後抑角、羽而取之,五均凡三十五聲。十二律、六十均、四百二十聲,瑟之能事畢矣。夔於琴、瑟之議,其詳如此。

朱熹嘗與學者共講琴法:

  其定律之法:十二律並用太史公九分寸法為準,損益相生,分十二律及五聲,位置各定。按古人以吹管聲傳於琴上,如吹管起黃鍾,則以琴之黃鍾聲合之;聲合無差,然後以次徧合諸聲,則五聲皆正。唐人紀琴,先以管色合字定宮絃,乃以宮絃下生徵,徵上生商,上下相生,終於少商。下生者隔二絃、上生者隔一絃取之。凡絲聲皆當如此。今人苟簡,不復以管定聲,其高下出於臨時,非古法也。

  調絃之法:散聲隔四而得二聲;中暉亦如之而得四聲;八暉隔三而得六聲;九暉按上者隔二而得四聲,按下者隔一而得五聲;十暉按上者隔一而得五聲,按下者隔二而得四聲〖一〗。每疑七絃隔一調之,六絃皆應於第十暉,而第三絃獨於第十一暉調之乃應。及思而得之,七絃散聲為五聲之正,而大絃十二律之位,又衆絃散聲之所取正也。故逐絃之五聲皆自東而西,相為次第。其六絃會於十暉,則一與三者,角與散角應也;二與四者,徵與散徵應也;四與六者,宮與散少宮應也;五與七者,商與散少商應也;其第三、第五絃會於十一暉,則羽與散羽應也。義各有當,初不相須,故不同會於一暉也。

  旋宮諸調之法:旋宮古有『隨月用律』之說,今乃謂不必轉軫促絃,但依旋宮之法而抑按之,恐難如此泛論。當每宮指定,各以何聲取何絃為唱,各以何絃取何律為均,

乃見詳實。又以禮運正義推之,則每律各為一宮,每宮各有五調,而其每調用律取聲,亦各有法。此為琴之綱領,而說者罕及,乃闕典也。當為一圖,以宮統調,以調統聲,令其次第、賓主各有條理。仍先作三圖:一、各具琴之形體、暉絃、尺寸、散聲之位;二、附按聲聲律之位;三、附泛聲聲律之位,列于宮調圖前,則覽者曉然,可為萬世法矣。

觀熹之言,其於琴法本融末粲,至疏達而至縝密,蓋所謂識其大者歟!

燕樂  古者,燕樂自周以來用之。唐貞觀增隋九部為十部,以張文收所製歌名燕樂,而被之管絃。厥後至坐部伎〖二〗琵琶曲,盛流于時,匪直漢氏上林樂府、縵樂不應經法而已。宋初置教坊,得江南樂,已汰其坐部不用。自後因舊曲創新聲,轉加流麗。政和間,詔以大晟雅樂施於燕饗,御殿按試,補徵、角二調,播之教坊,頒之天下。然當時樂府奏言:樂之諸宮調多不正,皆俚俗所傳。及命劉昺輯燕樂新書,亦惟以八十四調為宗,非復雅音,而曲燕昵狎,至有援『君臣相說之樂』以藉口者。末俗漸靡之弊,愈不容言矣。紹興中,始蠲省教坊樂,凡燕禮,屏坐伎。乾道繼志述事,間用雜攢以充教坊之號,取具臨時,而廷紳祝頌,務在嚴恭,亦明以更不用女樂,頒旨子孫守之,以為家法。於是中興燕樂,比前代

猶簡,而有關乎君德者良多。

蔡元定嘗為燕樂一書,證俗失以存古義,今采其略附于下:

  黃鍾用『合』字,大呂、太簇用『四』字,夾鍾、姑洗用『一』字,夷則、南呂用『工』字,無射、應鍾用『凡』字,各以上、下分為清濁。其中呂、蕤賓、林鍾不可以上、下分,中呂用『上』字,蕤賓用『勾』字,林鍾用『尺』字。其黃鍾清用『六』字,大呂、太簇、夾鍾清各用『五』字,而以下、上、緊別之。緊『五』者,夾鍾清聲,俗樂以為宮。此其取律寸、律數、用字紀聲之略也。

  一宮、二商、三角、四變為宮,五徵、六羽、七閏為角。五聲之號與雅樂同,惟變徵以於十二律中陰陽易位,故謂之變;變宮以七聲所不及,取閏餘之義,故謂之閏。四變居宮聲之對,故為宮。俗樂以閏為正聲,以閏加變,故閏為角而實非正角。此其七聲高下之略也。

  聲由陽來,陽生於子、終於午。燕樂以夾鍾收四聲:曰宮、曰商、曰羽、曰閏。閏為角,其正角聲、變聲、徵聲皆不收,而獨用夾鍾為律本。此其夾鍾收四聲之略也。

  宮聲七調:曰正宮、曰高宮、曰中呂宮、曰道宮、曰南呂宮、曰僊呂宮、曰黃鍾宮,皆生於黃鍾。商聲七調:曰大食調、曰高大食調、曰雙調、曰小食調、曰歇指調、曰商調、

曰越調,皆生於太簇。羽聲七調:曰般涉調、曰高般涉調、曰中呂調、曰正平調、曰南呂調、曰僊呂調、曰黃鍾調,皆生於南呂。角聲七調:曰大食角、曰高大食角、曰雙角、曰小食角、曰歇指角、曰商角、曰越角,皆生於應鍾。此其四聲二十八調之略也。

竊考元定言燕樂大要,其律本出夾鍾,以十二律兼四清為十六聲,而夾鍾為最清,此所謂靡靡之聲也。觀其律本,則其樂可知。變宮、變徵既非正聲,而以變徵為宮,以變宮為角,反紊亂正聲。若此夾鍾宮謂之中呂宮、林鍾宮謂之南呂宮者,燕樂聲高,實以夾鍾為黃鍾也。所收二十八調,本萬寶常所謂非治世之音,俗又於七角調各加一聲,流蕩忘反,而祖調亦不復存矣。聲之感人,如風偃草,宜風俗之日衰也!夫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使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此正古君子所以為治天下之本也。紹興、乾道教坊迄弛不復置云。

教坊  自唐武德以來,置署在禁門內。開元後,其人寖多,凡祭祀、大朝會則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諸部樂。前代有宴樂、清樂、散樂,本隸太常,後稍歸教坊,有立、坐二部。宋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後平荊南,得樂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

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餘藩臣所貢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執藝之精者皆在籍中。

每春秋聖節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進酒,庭中吹觱栗,以衆樂和之;賜羣臣酒,皆就坐,宰相飲,作傾盃樂;百官飲,作三臺。第二、皇帝再舉酒,羣臣立於席後,樂以歌起。第三、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以次進食。第四、百戲皆作。第五、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第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初致辭,羣臣皆起,聽辭畢,再拜。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琵琶。第九、小兒隊舞,亦致辭以述德美。第十、雜劇罷,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舉酒,殿上獨吹笙。第十二、蹴踘。第十三、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箏。第十四、女弟子隊舞,亦致辭如小兒隊。第十五、雜劇。第十六、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龜茲。第十八、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食罷。第十九、用角觝,宴畢。

其御樓賜酺同大宴。崇德殿宴契丹使,惟無後場雜劇及女弟子舞隊。每上元觀燈,樓前設露臺,臺上奏教坊樂、舞小兒隊。臺南設燈山,燈山前陳百戲,山棚上用散樂、女弟子舞。餘曲宴會、賞花、習射、觀稼,凡游幸但奏樂行酒,惟慶節上壽及將相入辭賜酒,則止奏樂。都知、色長二人攝太官令,升殿對立,逡巡周〖三〗,大宴則酒、唱徧,曲宴宰相雖各舉酒,通用慢曲而舞三臺。

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大曲〖四〗:一曰正宮調,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齊天樂;二曰中呂宮,其曲二,曰萬年歡、劍器;三曰道調宮,其曲三,曰梁州、薄媚、大聖樂;四曰南呂宮,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呂宮,其曲三,曰梁州、保金枝、延壽樂;六曰黃鍾宮,其曲三,曰梁州、中和樂、劍器;七曰越調,其曲二,曰伊州、石州;八曰大石調,其曲二,曰清平樂、大明樂;九曰雙調,其曲三,曰降聖樂、新水調、採蓮;十曰小石調,其曲二,曰胡渭州、嘉慶樂;十一曰歇指調,其曲三,曰伊州、君臣相遇樂、慶雲樂;十二曰林鍾商,其曲三,曰賀皇恩、泛清波、胡渭州;十三曰中呂調,其曲二,曰綠腰、道人歡;十四曰南呂調,其曲二,曰綠腰、罷金鉦;十五曰仙呂調,其曲二,曰綠腰、綵雲歸;十六曰黃鍾羽,其曲一,曰千春樂;十七曰般涉調,其曲二,曰長壽仙、滿宮春;十八曰正平調,無大曲,小曲無定數。不用者有十調:一曰高宮,二曰高大石,三曰高般涉,四曰越角,五曰大石角〖五〗,六曰高大石角,七曰雙角,八曰小石角,九曰歇指角,十曰林鍾角。樂用琵琶、箜篌、五弦琴、箏、笙、觱栗、笛、方響、羯鼓、杖鼓、拍板。

法曲部,其曲二,一曰道調宮望瀛,二曰小石調獻仙音。樂用琵琶、箜篌、五弦、箏、笙、觱栗、方響、拍板。龜茲部,其曲二,皆雙調,一曰宇宙清,二曰感皇恩。樂用觱栗、笛、羯鼓、腰鼓、揩鼓、雞樓鼓、鼗鼓、拍板。鼓笛部,樂用三色笛、杖鼓、拍板。

隊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兒隊凡七十二人:一曰柘枝隊,衣五色繡羅寬袍,戴胡帽,繫銀帶;二曰劍器隊,衣五色繡羅襦,裹交脚幞頭,紅羅繡抹額,帶器仗;三曰婆羅門隊,紫羅僧衣,緋掛子,執錫鐶拄杖;四曰醉鬍騰隊,衣紅錦襦,繫銀䩞鞢〖六〗,戴氊帽;五曰諢臣萬歲樂隊,衣紫緋綠羅寬衫,諢裹簇花幞頭;六曰兒童感聖樂隊,衣青羅生色衫,繫勒帛,總兩角;七曰玉兔渾脫隊,四色繡羅襦,繫銀帶,冠玉兔冠;八曰異域朝天隊,衣錦襖,繫銀束帶,冠夷冠,執寶盤;九曰兒童解紅隊,衣紫緋繡襦,繫銀帶,冠花砌鳳冠,綬帶;十曰射鵰回鶻隊,衣盤鵰錦襦,繫銀䩞鞢,射鵰盤。

女弟子隊凡一百五十三人:一曰菩薩蠻隊,衣緋生色窄砌衣,冠卷雲冠;二曰感化樂隊,衣青羅生色通衣,背梳髻,繫綬帶;三曰拋毬樂隊,衣四色繡羅寬衫,繫銀帶,奉繡毬;四曰佳人剪牡丹隊,衣紅生色砌衣,戴金冠〖七〗,剪牡丹花;五曰拂霓裳隊,衣紅僊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紅繡抹額;六曰採蓮隊,衣紅羅生色綽子,繫暈裙,戴雲鬟髻,乘綵船,執蓮花;七曰鳳迎樂隊,衣紅僊砌衣,戴雲鬟鳳髻;八曰菩薩獻香花隊,衣生色窄砌衣,戴寶冠,執香花盤;九曰綵雲仙隊,衣黃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執旌節、鶴扇;十曰打毬樂隊,衣四色窄繡羅襦,繫銀帶,裹順風脚簇花幞頭,執毬杖。大抵若此,而復從宜變易。

百戲有蹴毬、踏蹻、藏擫、雜旋、獅子、弄鎗、鈴瓶、茶盌、氊齪、碎劍、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劍門、打彈丸之類。錫慶院宴會,諸王賜食及宰相筵設時賜樂者,第四部充。

建隆中,教坊都知李德昇作長春樂曲;乾德元年,又作萬歲升平樂曲。明年,教坊高班都知郭延美又作紫雲長壽樂鼓吹曲,以奏御焉。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剏新聲者,總三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

  正宮平戎破陣樂,南呂宮平晉普天樂,中呂宮大宋朝歡樂,黃鍾宮宇宙荷皇恩,道調宮垂衣定八方,仙呂宮甘露降龍庭,小石調金枝玉葉春,林鍾商大惠帝恩寬,歇指調大定寰中樂,雙調惠化樂堯風,越調萬國朝天樂,大石調嘉禾生九穗,南呂調〖八〗文興禮樂歡,仙呂調齊天長壽樂,般涉調君臣宴會樂,中呂調一斛夜明珠,黃鍾羽降聖萬年春,平調金觴祝壽春。

曲破二十九:

  正宮宴鈞臺,南呂宮七盤樂,仙呂宮王母桃,高宮靜三邊,黃鍾宮採蓮回,中呂宮杏園春、獻玉杯,道調宮折枝花,林鍾商宴朝簪,歇指調九穗禾,高大石調囀春鶯,小石調舞霓裳,越調九霞觴,雙調朝八蠻,大石調清夜遊,林鍾角慶雲見,越角露如珠,小石角龍池柳,高角陽臺雲,歇指角金步搖,大石角念邊功,雙角宴新春,南呂調鳳城春,

仙呂調夢鈞天,中呂調採明珠,平調萬年枝,黃鍾羽賀回鸞,般涉調鬱金香,高般涉調會天仙。

琵琶獨彈曲破十五:

  鳳鸞商慶成功,應鍾調九曲清,金石角鳳來儀,芙蓉調宮春,蕤賓調連理枝,正仙呂調朝天樂,蘭陵角奉宸歡,孤鴈調賀昌時,大石調寰海清,玉仙商玉芙蓉,林鍾角泛仙槎,無射宮調帝臺春,龍仙羽宴蓬萊,聖德商美時清,仙呂調壽星見。

小曲二百七十:

  正宮十:一陽生、玉牕寒、念邊戍、玉如意、瓊樹枝、鷫裘、塞鴻飛、漏丁丁、息鼙鼓、勸流霞。

  南呂宮十一:仙盤露、冰盤果、芙蓉園、林下風、風雨調、開月幌、鳳來賓、落梁塵、望陽臺、慶年豐、青騣馬。

  中呂宮十三:上林春、春波綠、百樹花、壽無疆、萬年春、擊珊瑚、柳垂絲、醉紅樓、折紅杏、一園花、花下醉、遊春歸、千樹柳。

  仙呂宮九:折紅蕖、鵲填河、紫蘭香、喜堯時、猗蘭殿、步瑤階、千秋樂、百和香、佩珊珊。

  黃鍾宮十二:菊花杯、翠幕新、四塞清、滿簾霜、畫屏風、折茱萸、望春雲、苑中鶴、賜征袍、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

  高宮九:嘉順成、安邊塞、獵騎還、遊兔園、錦步帳、博山罏、煖寒杯、雲紛紜、待春來。

  道調宮九:會夔龍、泛仙杯、披風襟、孔雀扇、百尺樓、金尊滿、奏明庭、拾落花、聲聲好。

  越調八:翡翠帷、玉照臺、香旖旎、紅樓夜、朱頂鶴、得賢臣、蘭堂燭、金鏑流。

  雙調十六:宴瓊林、汎龍舟、汀洲綠、登高樓、麥隴雉、柳如煙、楊花飛、王澤新、玳瑁簪、玉階曉、喜清和、人歡樂、征戍回、一院香、一片雲、千萬年。

  小石調七:滿庭香、七寶冠、玉唾盂、辟塵犀、喜新晴、慶雲飛、太平時。

  林鍾商十:採秋蘭、紫絲囊、留征騎、塞鴻度、回鶻朝、汀洲鴈、風入松、蓼花紅、曳珠佩、遵渚鴻。

  歇指調九:榆塞清、聽秋風、紫玉簫、碧池魚、鶴盤旋、湛恩新、聽秋蟬、月中歸、千家月。

  高大石調九:花下宴、甘雨足、畫秋千、夾竹桃、攀露桃、燕初來、踏青回、拋繡毬、潑火雨。

  大石調八:賀元正、待花開、採紅蓮、出谷鶯、遊月宮、望回車、塞雲平、秉燭遊。

  小石角〖九〗九:月宮春、折仙枝、春日遲、綺筵春、登春臺、紫桃花、一林紅、喜春雨、汎春池。

  雙角九:鳳樓燈、九門開、落梅香、春冰拆、萬年安、催花發、降真香、迎新春、望蓬島。

  高角九:日南至、帝道昌、文風盛、琥珀杯、雪花飛、皂貂裘、征馬嘶、射飛鴈、雪飄颻。

  大石角九:紅罏火、翠雲裘、慶成功、冬夜長、金鸚鵡、玉樓寒、鳳戲雛、一罏香、雲中鴈。

  歇指角九:玉壺冰、卷珠箔、隨風簾、樹青蔥、紫桂叢、五色雲、玉樓宴、蘭堂宴、千千歲。

  越角九:望明堂、華池露、貯香囊、秋氣清、照秋池、曉風度、靖邊塵、聞新鴈、吟風蟬。

  林鍾角九:慶時康、上林果、畫簾垂、水精簟、夏木繁、暑氣清、風中琴、轉輕車、清風來。

  仙呂調十五:喜清和、芰荷新、清世歡、玉鈎欄、金步搖、金錯落、燕引雛、草芊芊、

步玉砌、整華裾、海山青、旋絮綿、風中帆、青絲騎、喜聞聲。

  南呂調七:春景麗、牡丹開、展芳茵、紅桃露、囀林鶯、滿林花、風飛花。

  中呂調九:宴嘉賓、會羣仙、集百祥、朱欄、香煙細、仙洞開、上馬杯、拂長袂、羽觴飛。

  高般涉調九:喜秋成、戲馬臺、汎秋菊、芝殿樂、鸂杯、玉芙蓉、偃干戈、聽秋砧、秋雲飛。

  般涉調十:玉樹花、望星斗、金錢花、玉牕深、萬民康、瑤林風、隨陽鴈、倒金罍、鴈來賓、看秋月。

  黃鍾羽七:宴鄒枚、雲中樹、燎金罏、澗底松、嶺頭梅、玉罏香、瑞雪飛。

  平調十:萬國朝、獻春盤、魚上冰、紅梅花、洞中春、春雪飛、飜羅袖、落梅花、夜遊樂、鬥春雞。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

  正宮、南呂宮、道調宮、越調、南呂調,並傾杯樂、三臺;仙呂宮、高宮、小石調、大石調、高大石調、小石角、雙角、高角、大石角、歇指角、林鍾角、越角〖一〇〗、高般涉調、黃鍾羽、平調,並傾杯樂;中呂宮傾杯樂〖一一〗、劍器、感皇化、三臺;黃鍾宮傾杯樂、朝

中措、三臺;雙調傾杯樂、攤破拋毬樂、醉花間、小重山、三臺;林鍾商傾杯樂、洞中仙、望行宮、三臺;歇指調傾杯樂、洞仙歌、三臺;仙呂調傾杯樂、月宮仙、戴仙花、三臺;中呂調傾杯樂、菩薩蠻、瑞鷓鴣、三臺;般涉調傾杯樂、望征人、嘉宴樂、引駕回、拜新月、三臺。

若宇宙賀皇恩、降聖萬年春之類,皆藩邸所作,以述太祖美德,諸曲多祕。而平晉普天樂者,平河東回所製,萬國朝天樂者,又明年所製,每宴享常用之。然帝勤求治道,未嘗自逸,故舉樂有度。雍熙初,教坊使郭守中求外任,止賜束帛。

真宗不喜鄭聲,而或為雜詞,未嘗宣布于外。太平興國中,伶官蔚茂多侍大宴,聞雞唱,殿前都虞候崔翰問之曰:『此可被管弦乎?』茂多即法其聲,製曲曰雞叫子。又民間作新聲者甚衆,而教坊不用也。太宗所製曲,乾興以來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調,總四十八曲〖一二〗:黃鍾、道調、仙呂、中呂、南呂、正宮、小石、歇指、高平、般涉、大石、中呂、仙呂、雙越調,黃鍾羽。其急慢諸曲幾千數。又法曲、龜茲、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

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天聖中,帝嘗問輔臣以古今樂之異同,王曾對曰:『古樂祀天地、宗廟、社稷、山川、鬼神,而聽者莫不和悅。今樂則不然,徒虞人耳目而蕩人心志。自昔人君流連荒亡者,莫不繇此。』

帝曰:『朕於聲技固未嘗留意,內外宴遊皆勉強耳。』張知白曰:『陛下盛德,外人豈知之,願備書時政記。』

世號太常為雅樂,而未嘗施於宴享,豈以正聲為不美聽哉!夫樂者,樂也,其道雖微妙難知,至於奏之而使人悅豫和平,則不待知音而後能也。今太常樂縣鍾、磬、塤、箎、搏拊之器,與夫舞綴羽、籥、干、戚之制,類皆倣古,逮振作之,則聽者不知為樂而觀者厭焉,古樂豈真若此哉!孔子曰『惡鄭聲』,恐其亂雅。亂之云者,似是而非也。孟子亦曰『今樂猶古樂』,而太常乃與教坊殊絕,何哉?昔李照、胡瑗、阮逸改鑄鍾磬,處士徐復笑之曰:『聖人寓器以聲,不先求其聲而更其器,其可用乎!』照、瑗、逸制作久之,卒無所成。蜀人房庶亦深訂其非是,因著書論古樂與今樂本末不遠,其大略以謂:『上古世質,器與聲朴,後世稍變焉。金石,鍾磬也,後世易之為方響;絲竹,琴簫也,後世變之為箏笛。匏,笙也,攢之以斗;塤,土也,變而為甌;革,麻料也,擊而為鼓;木,柷敔也,貫之為板。此八音者,於世甚便,而不達者指廟樂鎛鍾、鎛磬、宮軒為正聲,而概謂夷部、鹵部為淫聲。殊不知大輅起於椎輪,龍艘生於落葉,其變則然也。古者食以俎豆,後世易以杯盂;簟席以為安,後世更以榻桉。使聖人復生,不能舍杯盂、榻桉,而復俎豆、簟席之質也。八音之器,豈異此哉!

孔子曰「鄭聲淫」者,豈以其器不若古哉!亦疾其聲之變爾。試使知樂者,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去惉懘靡曼而歸之中和雅正,則感人心、導和氣,不曰治世之音乎!然則世所謂雅樂者,未必如古,而教坊所奏,豈盡為淫聲哉!』當數子紛紛銳意改制之後,庶之論指意獨如此,故存其語,以俟知者。

教坊本隸宣徽院,有使、副使、判官、都色長、色長、高班、大小都知。天聖五年,以內侍二人為鈐轄。嘉祐中,詔樂工每色額止二人,教頭止三人,有闕即填。異時或傳詔增置,許有司論奏。使、副歲閱雜劇,把色人分三等,遇三殿應奉人闕,即以次補。諸部應奉及二十年、年五十已上,許補廟令或鎮將,官制行,以隸太常寺。同天節,寶慈、慶壽宮生辰,皇子、公主生,凡國之慶事,皆進歌樂詞。

熙寧九年,教坊副使花日新言:『樂聲高,歌者難繼。方響部器不中度,絲竹從之。宜去噍殺之急,歸嘽緩之易,請下一律,改造方響,以為樂準。絲竹悉從其聲,則音律諧協,以導中和之氣。』詔從之。十一月,奏新樂於化成殿,帝諭近臣曰:『樂聲第降一律,已得寬和之節矣。』增賜方響為架三十,命太常下法駕、鹵部樂一律,如教坊云。初,熙寧二年五月,罷宗室正任以上借教坊樂人,至八年,復之,許教樂。

政和三年五月,詔:『比以大晟樂播之教坊,嘉與天下共之,可以所進樂頒之天下。』八月,尚書省言:『大晟府宴樂已撥歸教坊,所有諸府從來習學之人,元降指揮令就大晟府教習,今當並就教坊習學。』從之。四年正月,禮部奏:『教坊樂,春或用商聲,孟或用季律,甚失四時之序。乞以大晟府十二月所定聲律,令教坊閱習,仍令祕書省撰詞。』

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紹興十四年復置,凡樂工四百六十人,以內侍充鈐轄。紹興末復省。孝宗隆興二年天申節,將用樂上壽,上曰:『一歲之間,只兩宮誕日外,餘無所用,不知作何名色。』大臣皆言:『臨時點集,不必置教坊。』上曰:『善。』乾道後,北使每歲兩至,亦用樂,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內司先兩旬教習。舊例用樂人三百人,百戲軍百人,百禽鳴二人,小兒隊七十一人,女童隊百三十七人,築毬軍三十二人,起立門行人三十二人,旗鼓四十人,以上並臨安府差。相撲等子二十一人。御前忠佐司差。命罷小兒及女童隊,餘用之。

雲韶部者,黃門樂也。開寶中平嶺表,擇廣州內臣之聰警者,得八十人,令於教坊習樂藝,賜名簫韶部。雍熙初,改曰雲韶,每上元觀燈,上巳、端午觀水嬉,皆命作樂於宮中。遇南至、元正、清明、春秋分社之節,親王內中宴射,則亦用之。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呂宮萬年

歡;二曰黃鍾宮中和樂;三曰南呂宮普天獻壽,此曲亦太宗所製;四曰正宮梁州;五曰林鍾商汎清波;六曰雙調大定樂;七曰小石調喜新春;八曰越調胡渭州;九曰大石調清平樂;十曰般涉調長壽仙;十一曰高平調罷金鉦;十二曰中呂調綠腰;十三曰仙呂調綵雲歸。樂用琵琶、箏、笙、觱栗、笛、方響、杖鼓、羯鼓、大鼓、拍板。雜劇用傀儡,後不復補。

鈞容直,亦軍樂也。太平興國三年,詔籍軍中之善樂者,命曰引龍直。每巡省遊幸,則騎導車駕而奏樂;若御樓觀燈、賜酺,則載第一山車。端拱二年,又選捧日、天武、拱聖軍曉暢音律者,增多其數,以中使監視,藩臣以樂工上貢者亦隸之。淳化四年,改名鈞容直,取鈞天之義。初用樂工,同雲韶部。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溫用之請,增龜茲部,如教坊。其奉天書及四宮觀皆用之。有指揮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應奉文字一人、監領內侍二人。嘉祐元年,係籍三百八十三人。六年,增置四百三十四人,詔以為額,闕即補之。七年,詔隸班及二十四年、年五十以上者,聽補軍職,隸軍頭司。其樂舊奏十六調,凡三十六大曲,鼓笛二十一曲,幷他曲甚衆。嘉祐二年,監領內侍言,鈞容直與教

坊樂並奏,聲不諧。詔罷鈞容舊十六調,取教坊十七調肄習之,雖間有損益,然其大曲、曲破幷急慢諸曲,與教坊頗同矣。

紹興中,鈞容直舊管四百人,楊存中請復收補,權以舊管之半為額,尋聞其召募騷擾,降詔止之。及其以應奉有勞,進呈推賞,又申諭止於支賜一次,庶杜其日後希望。紹興三十年,復詔鈞容班可蠲省,令殿司比擬一等班直收頓,內老弱癃疾者放停。教坊所嘗援祖宗舊典,點選入教,雖暫從其請,紹興三十一年有詔,教坊即日蠲罷,各令自便。

東西班樂,亦太平興國中選東西班習樂者,樂器獨用銀字觱栗、小笛、小笙。每騎從車駕而奏樂,或巡方則夜奏於行宮殿庭。

諸軍皆有善樂者,每車駕親祀回,則衣緋綠衣,自青城至朱雀門,列於御道之左右,奏樂迎奉,其聲相屬,聞十數里。或軍宴設亦奏之。

棹刀槍牌翻歌等,不常置。

清衞軍習樂者,令鈞容直教之,內侍主其事,園苑賜會及館待契丹使人。

又有親從親事樂及開封府衙前樂,園苑又分用諸軍樂,諸州皆有衙前樂。

四夷樂者,元豐六年五月,召見米脂砦所降戎樂四十二人,奏樂於崇政殿,以三班借職王恩等六人差監在京閑慢庫務門及舊城門敢勇三十六人,與茶酒新任殿侍。大晟樂書曰:『前此宮架之外,列熊羆案,所奏皆夷樂也,豈容淆雜大樂!乃奏罷之。然古鞮鞻氏掌四夷樂,韎師、旄人各有所掌,以承祭祀,以供宴享。蓋中天下而立,得四海之歡心,使鼓舞焉,先王之所不廢也。漢律曰:「每大朝會宜設於殿門之外。」天子御樓,則宮架之外列於道側,豈可施於廣庭,與大樂並奏哉!』

考證

〖一〗 隔二而得四聲 『二』原作『一』,據朱文公文集卷六六琴律說、通考卷一三七樂考改。

〖二〗 坐部伎 『部伎』二字原倒,據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通考卷一四六樂考乙轉。

〖三〗 逡巡周 通考同上卷同篇作『告巡周』;宋會要禮五七之一五、太常因革禮卷八八關於慶節上壽皆作『樂送巡周』;本書卷一一六禮志大朝會儀:『凡行酒訖,並太官令奏巡周。』疑志文有誤。

〖四〗 四十大曲 『大』原作『六』,據下文十八調大曲總數和通考同上卷同篇改。

〖五〗 大石角   原作『商角』。按商角即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所載二十八調中的林鍾角,此處所載不用的十調別有林鍾角,缺大石角;通考卷一四六樂考載此十調,則有林鍾角、大石角而缺商角,明

此『商角』為『大石角』之誤,據改。

〖六〗 繫銀䩞鞢 『䩞』原作『W』,據通考卷一四六改。下文同。

〖七〗 戴金冠 通考卷一四六樂考作『戴金鳳冠』,疑是。

〖八〗 南呂調 原作『南呂宮調』。按上文已有『南呂宮平晉普天樂』;二十八調中無『南呂宮調』,只有『南呂調』,南呂調即唐二十八調中的高平調,為羽調之一;此下六調皆羽調,其前六調為商調,再前六調為宮調,共十八調。明『南呂宮調』為『南呂調』之誤。『宮』字衍,故刪。

〖九〗 小石角 原作『小石調』。按上文已列舉七宮、七商小曲,其中包括小石調,自此起為七角小曲,此『小石調』當為『小石角』之誤,故改。

〖一〇〗越角 原脫,按上文『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而所列只二十七調五十七曲,獨缺越角,故補。如此,傾杯樂原為十四曲者,遂為十五曲,五十八曲之數乃足。

〖一一〗中呂宮傾杯樂 『宮』字原脫,按下文有『中呂調傾杯樂』,則此必為『中呂宮傾杯樂』,故補『宮』字。

〖一二〗凡新奏十七調總四十八曲 按下列調名僅十六調,缺一調名,凌廷堪燕樂考原卷六說:『宋史誤脫商調。』又說:『燕樂二十八調,不用七角及宮、商、羽三高調,七羽中又闕一正平調,故止十七調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