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35

孔子家语

孔子,弟子

《孔子家语》,是在王肃注本基础上,参校明朝万历十七年吴嘉谟集校的《孔圣家语图》而成。篇次排序及内容俱以吴嘉谟集校本为准。 《孔子家语》书中有王肃注语,用土黄色小字书写,也有吴嘉谟及延章注语,俱用淡蓝小字书写,其中吴嘉谟注语,又吴曰开头。 《孔子家语》或谓伪书,主要是其中有许多章句与《论语》及《礼记》等意旨有异,甚至冲突。为此,延章决定以明朝吴嘉谟集校本为正本,逐篇解读《孔氏家语》,希望能从前贤的注解中,甄别《孔子家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伪文,并解读、阐发、实证、应用《孔子家语》中符合《论语》及《礼记》意旨语句,以便对于读者学习《孔子家语》能有所帮助。 《孔子家语》也称《孔氏家语》或《孔圣家语》,现代考古挖掘文献发现,《孔子家语》极可能原名《儒家者言》。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论语》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语》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与《论语》有很大出入,许多地方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但也有许多时候,《家语》相当于对《论语》的注解。历代均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但近代考古发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与《孔子家语》是相近或相符的。我们认为,《孔子家语》是经过了大量篡改的,或许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与《论语》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许多章句,比如书中大量出现孔子师询老子的语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东周的老聃,没有确切的史载说明,《道德经》也是汉朝才出现的,最早版本虽然是战国楚简,但内容与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绝圣弃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战国思想印记(反礼制),却少了许多三代到春秋时期官学礼制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孔子家语》中孔子问道老聃的语句,是十分明显的伪造痕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学习《孔子家语》时,应当以《论语》为准则,但凡与《论语》冲突的章句,都应当谨慎对待。 《孔子家语》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国时期,曹魏王肃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关记录,则在《汉书·艺文志》,谓之孔子门人编撰,共二十七卷。二者显然差别很大,唐朝顔师古注解《汉书》时就指出,《艺文志》记录的《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家语》版本繁杂,再加上历代不入主流,并没有形成广泛采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语》历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也可能是由于一些人所谓的“诸弟子各自为记,不尽相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的古籍,特别是儒家道家经典,一些人随意篡改内容,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家礼PDF

朱子全书

《家礼》又称《朱子家礼》,原载《朱子全书》第7册。 《家礼》是朱熹所有著作中流传最广,受众最多的书籍。自其成书之宋代起,直至满清,但凡私塾书院,俱以为教材,是学生必学内容。然而,也有人考究得出,《家礼》并非朱熹所著,乃是宋人伪托之作。 《家礼》见世之後,历经三山杨氏,以及上饶周氏,先後考订,并托朱熹之名刊行于世。而书中谬误者众,後人虽然有所质疑,却因朱熹之名而盲从。明代邱濬作《家礼仪节》,提出疑点,并指出了其中数十条谬误。《四库全书总目》亦指出书中部分论述与朱熹晚年观点不合,满清时人王懋竑著有《白田杂著》,其中的《家礼考》篇考究认为《家礼》非朱熹所著:“《家礼》非朱子之书也。” 《家礼》一书叙述的是礼仪具体情节,主要包括冠(䈂)礼、婚(昏)礼、丧礼、祭礼等礼仪的细节情形。可以说,《家礼》是宋代以後,庶民接受儒学教化的产物,而在之前,儒学教化的对象一直是中国特有的士族阶层,所谓士族,就是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的读书人,亦称士人。士人作为读书人,对儒学的造诣都比较深刻,其礼仪学习一般来自儒学经典《仪礼》《礼记》等,像《家礼》这种“形而下”,不讲义理只讲具体操作情形的书籍,并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宋代以前,“礼不下庶民”,庶民一般只是粗糙地参照、模仿士族乡绅。 《家礼》可以说是儒学宗教化的初探著作,与《弟子规》一样,是一部具体化、细节化、形象化的宗教教条,专供平民百姓规范日常行为之用。由于平民百姓学识浅薄,并未能深入理解这些礼仪的内涵,只是作为行为规范严格执行罢了,即便其中有谬误也不能认识得到,因此本书在千百年来流传过程中,成为庶民受众广为欢迎,人人必学的书籍,却不为士族所用,甚至士族阶层对其中的谬误(与儒学义理冲突)直接批判并抵制。 《家礼》既然收入《朱子全书》,即应修订补正,再流诸民。读者在阅读学习本书时,亦当谨慎思辨。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房弘毅

房弘毅抄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附译文。 【笔势论十二章】又名【笔阵图十二章】,传王羲之撰,又传後人杂烩而成,是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初载唐代·韦续【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疑似【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流传坊间。 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羲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 【笔势论十二章】对写字技法的揭秘,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性理字训

程若庸

《性理字训》传南宋程蒙斋先生端蒙撰,程达原先生若庸补辑,大明朱枫林先生升又增善字一条。今多疑者,不能掩其瑜也。《性理字训》编撰的宗旨,是方便儿童入门学习理学。本书是程端蒙创编,并由后学增补的一本理学基础知识的启蒙教材。 《性理字训》全书分六卷,为造化第一、情性第二、学力第三、善恶第四、成德第五、治道第六。程端蒙初撰共三十条,体裁类似现代词典,内容来源是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中提炼而来,对三十个理学范畴的知识点,加以通俗疏释,和以声韵,以便于记诵。提炼出来的三十条有: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义利、善、恶、公、私等,语句多为四字一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程若庸增补并编目为造化、性情、学力、善恶、成德、治道六门,条目增至一百八十三条。明朝初期朱升又增加善字一条,摭採袁甫之说增补完善为一百八十四条。 增补后的一百八十四条: 造化:太极、元气、阳、阴、天、地、乾、坤、五行、五材、元、亨、利、贞、道、器、帝、魂、魄、鬼神、易、变化、神化、道体、造化 情性:天道、人道、命、分、理一、分殊、气、质、人、物、天命、人事、性、心、情、良知、良能、魂、魄、灵、才、志、意、仁、礼、义、智、道、理、德、业、诚、信、中、和、大本、达道、大德、小德、体、用、本、文、彝、庸、明德、至善、浩气 学力:教、学、习、小学、大学、格物、致知、力行、敬、一、恕、弟、主静、慎独、养正、致曲、博文、约礼、尊德性、求放心、知言、养气、刚、勇、养、动心、忍性、克己、复礼 善恶:天理、人欲、道心、人心、义、利、公、私、上达、下达、善、恶、过、刚恶、柔恶、自暴、自弃、骄、吝、尤、悔、狂、狷、强、弱、小道、异端、吉、凶、几、复 成德:知至、知止、知崇、礼卑、尽性、尽心、意诚、心正、止、定、弘、毅、充、达、生知、安行、圣、贤、践形、至命、不动心、不逾矩、道统、一贯、天德、良贵 治道:善政、善教、礼、乐、经、权、典、则、法、正己、新民、时中、絜矩、过化、存神、皇极、天子、大顺、小康、王、霸

荀子

荀子

《荀子》是一部开辟后世诸子百家的过渡性著作,是冉雍的弟子,即荀子及其弟子,所整理的记录自己或他人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整理的。 《荀子》共有三十二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前廿七篇里有数篇如《议兵》、《大略》等由荀子弟子整理。 《荀子》一书主要特征是语言逻辑。如果说春秋时期的儒家,注重实践、行动,先实践后总结立论,那么,《荀子》刚好相反,注重于言辞说理,缺乏实践辨证。但是书中语言组织,逻辑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当然,过度注重语言逻辑,也导致了荀子的许多观点具有严重的时代局限,这一点也被荀子的得意弟子韩非子所传承。像《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就是典型的例子,人有祸确实会心畏恐,但是心畏恐就一定行端直吗?后世钻法律漏洞,想方法对抗法律的现象何其多。 《荀子》过度倚重语言逻辑,缺乏实证思维、象类思维,是它开启后世诸子百家的基础,特别是法家这样的注重刑名之术的学派。 《荀子》主要论述了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一、“性恶论”,是荀子的根本主张,认为礼义与教育对人具有重大影响,强调学以致用;二、“天人论”,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三、隆礼法重刑名、分等级而治,这是荀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张,他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用礼法来制衡,同时,荀子的“法”,由春秋儒家的礼法,向刑名之术过渡,提倡将刑名明文确立为“法”,并严格对应刑罚。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 宋应星在任分宜县教谕期间,将他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在崇祯十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出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也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 本电子书《天工开物》是免费对外开放的,某些章节少量地收取 0.1 元,只是为防止内容被粗滥复制,并保护校对作者的劳动。

吕氏春秋

吕不韦

《吕氏春秋》,别名《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相邦吕不韦主持门客编撰的一部,以儒家学说为主,并纳诸家的杂家典籍,即“兼儒墨,合名法”。亦有学者谓《吕氏春秋》以道家学说为主,容纳名、法、儒、墨、农、兵、阴阳诸家的学说。因此书注重博采诸家学说,《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氏春秋》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其目的是藉此以为秦朝一统后的执政思想纲领,不意秦始皇受李斯等人的影响,最终选择法家学说作为执政思想纲领。高诱谓《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此版本电子书,内容来处于互联网,因流行本阅读不便,又时有错误,故校对后精心排版,发布于此。

传习录

王阳明

《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门生的书信集录,由其门生徐爱、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先后集撰汇编而成。 王阳明将其发明的心学理论分别论述于与诸门生的书信来往中,研究这些书信是研究发展阳明心学的主要渠道。 此版本《传习录》原名《传习录注释白话翻译版》,今已广泛流传于网络之上,作者佚。编者重复收录于华韵国学网,一是由于网络流传版本排版不明晰,不利于阅读,而且多有错漏,二是利于编者对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加以解读。 流行本《传习录》包含上卷中卷下卷三卷,共十九篇目:1、徐爱录之心即是理;2、陆澄录之格物无分动静;3、薛侃录之“一以贯之”的功夫;4、钱德洪序;5、答顾东桥书之知行合一;6、答陆原静书之元神·元气·元精;7、答陆原静之良知即是未发之中;8、答欧阳崇一之万物皆备于我心;9、答罗整庵少宰书之正心诚意;10、答聂文蔚之人即天地之心;11、答聂文蔚之致其良知;12、训蒙大意示教读之刘伯颂等启蒙之道;13、教约之神而明之;14、陈九川录之戒惧恐惧在心念;15、黄直录之过分矜持亦弊端;16、黄修易录之生之谓性;17、黄省曾录之良知是造化的精灵;18、黄以方录之一草一木皆有理;19、钱德洪跋之辗转刊行。编者依据明版篇目,将流行本第5篇目《答顾东桥书之知行合一》分编出《启问道通书之磨练于事上》 《传习录》模仿《论语》仅记录王阳明与其门生的语录,但其用语半文半白,且对于各理论观点又未能形成系统化理论;又,《传习录》中的理论观点,仅经诸门生的实践验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毛泽东思想,与《传习录》,存在一定的理论冲突;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经过历史充分论证的定论,与知行合一的思想就存在根本上的冲突。因此对于《传习录》的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实践验证。

反经(长短经)

赵蕤

《反经》,即《长短经》,共九卷六十四篇,是唐朝赵蕤所著,所谓“长短”,即是非、得失、长短、优劣之意。可见《反经》是一本韬略类书,书中所论述的观点,以唐朝以前的历史为实证材料,同时又引用诸子学说以为理据,如道家、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皆有所引,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反经》一书同时具文学、史料、镜鉴三重价值。 《反经》所论述的领域较广,其中又以政治(帝王术)、军事、外交等为重点,因此深得历代帝王赏识,甚至被誉为“小资治通鉴”。今人则广泛将其中智慧应用于企业管理、待人处世。 《反经》中的观点不时与儒家人文伦理背道而驰,但其所论述,又实证于历史事实,所谓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我们认为此书确实具有学习践行的价值。 然而,正如奸狡与老实同为人性的一面,并时刻体现于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身上,只是导向的命运有所差异,因此,我们还是鼓励读者积极参考《反经》的观点,并在生活中结合经验进行取舍。特别是儒学研习者,“攻于异端”,积极参详《反经》观点在生活中的实践结果,将会对儒家学说有更切实更深刻的理解。 此本《反经》电子书,采集于互联网上的公开流行版本,原作者(翻译者)佚,并依据不同的流行版本,进行校订、修正、补漏、排版,本电子书仅限于学习研究用,不得下载并用于商业途径。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吴承仕

熟读【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可以了解诸经(十五经)的起源及经学发展史。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是清末吴承仕为【经典释文序录】所作的考证、注疏。 【经典释文序录】是唐朝经学家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的第一卷,【经典释文】共三十卷,其中《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吴承仕认为,【经典释文序录】成书于经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此书,可以了解到唐朝以前经学发展史的主线,有助于对经学的深入研究及创新发展。 吴承仕在书中做了大量的详征博引,并考证了各经典的兴衰史,及经学史上重要时期的重大事件、代表学者及其著作。 上传本电子书,仅限于学习研究,严禁下载并商业途径利用。

孔子家语PDF

孔子,弟子

《孔子家语》,也称《孔氏家语》《孔圣家语》《儒家者言》,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论语》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语》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与《论语》有很大出入,许多地方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但也有许多时候,《家语》相当于对《论语》的注解。历代均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但近代考古发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与《孔子家语》是相近或相符的。我们认为,《孔子家语》是经过了大量篡改的,或许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与《论语》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许多章句,比如书中大量出现孔子师询老子的语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东周的老聃,没有确切的史载说明,《道德经》也是汉朝才出现的,最早版本虽然是战国楚简,但内容与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绝圣弃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战国思想印记(反礼制),却少了许多三代到春秋时期官学礼制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孔子家语》中孔子问道老聃的语句,是十分明显的伪造痕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学习《孔子家语》时,应当以《论语》为准则,但凡与《论语》冲突的章句,都应当谨慎对待。 《孔子家语》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国时期,曹魏王肃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关记录,则在《汉书·艺文志》,谓之孔子门人编撰,共二十七卷。二者显然差别很大,唐朝顔师古注解《汉书》时就指出,《艺文志》记录的《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家语》版本繁杂,再加上历代不入主流,并没有形成广泛采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语》历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也可能是由于一些人所谓的“诸弟子各自为记,不尽相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的古籍,特别是儒家道家经典,一些人随意篡改内容,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本书特地选取了两本明代的《孔子家语》,这两个版本均做了句读标点,再加上明代学者的注疏,能尽量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内容,因此,这两个版本,都极具阅读价值。

群书治要

魏征

这是《群书治要》原文简体本,依据日本天明影印本校注而成。《群书治要》全书共计五十余万字,该书的编撰初衷是为帝皇的“治平”提供学术理论参考,故其所选编的内容及注疏,都十分核心、精细、到位,对初学或无时间充分学习国学经典的人来说,实在是很合适的入门书选。 《群书治要》全书共五十卷,其中卷四春秋左氏传上、卷十三 汉书一、卷二十 汉书八,三卷均已缺失,余四十七卷。 《群书治要》是我国首部类书,全书将要收录的书籍或节选章句,分别按“经”“史”“子”归类汇编。以相似类别汇编的另一部大型类书,是满清编撰的《四库全书》,不同的是,《四库全书》比《群书治要》多了一个“集”的类别,而且《群书治要》一般只收录影响较大的典型的书籍,并节选其重要章节,《四库全书》则是收录整本书,而且是要号称收罗天下所有的书籍。《四库全书》的编撰目的是收集并篡改前人的书籍,收编後再销毁原书,以期曲解经典,伪化道统,掌控治统,来正当化合理化粉饰美满清的殖民暴政。 《群书治要》自其成书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从日本传回,时间跨度竟达到千余年,据考,宋代的学者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满清嘉庆、民国23年,均得到《群书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国将其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向社会发行。 至于日本如何得到该书,没有任何文献提供相关记录,唐太宗敕编该书,即见其数量必是屈指可数,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对传言所谓的日本遣唐使获赠并带回日本的说法,疑点多多,最重要的疑点是该书只有日本藏有,而国内完全消失,故此说法不宜作为定论面世。 《群书治要》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贞观初年奉旨敕编。取材于六经、四史、及其他诸子百家,历史的范围上溯五帝,下迄魏晋,主旨是“务乎政术,存乎劝戒”,采集了一万四千多部书籍,共计八万九千多卷,于贞观五年汇编成书,前后花费了六年左右的时间。

庄子集释

郭庆藩

【庄子集释】是满清时期郭庆藩编撰的,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满清大兴文字狱,学界多从考据。部分清儒,因不满于满清殖民政权对学术的操控,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 本书的庄子本文,原根据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本,但校刻不精,错误很多。现在根据古逸丛书覆宋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丛刊所附孙毓修宋赵谏议本校记、近人王叔岷庄子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等书加以校正。凡原刻显著错误衍夺的字,用小一号字体,外加圆括号,校改校补的字,外加方括号,以资识别,校记附于每节之后,阙疑之处,不径改原文,只注明文字异同。此外,又把陆德明的庄子序录和焦竑庄子翼所附阙误一并列入。校勘以外,还标点分段。小段另行起排,大段并留空一行,注解和正文分开,用数字标出,排在各段之后。整理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历代儿科医案集成PDF

何世英,侯美玉,职延广等

【编写说明】 一、《历代儿科医案集成》收集了自汉代至民国期间历代名医的儿科医案。为了真实地反映历 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所收医案尽量摘自医家的原著。 二、《历代儿科医案集成》医案的分类方法系综合多种中医传统分类方法而成,尽量突出中医 特色。各类之前均有概述,对本类疾病进行简明介绍;各类医案均按年代先后进 行编排,以便对历代医案进行对照比较;部分医案酌加编者按语,以供参考。由 于中医传统分类方法尚未完全统一,故书中偶可见到两类疾病互相重叠的情况(如“痉”与“湿温”中部分内容),宜根据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互相 参阅。 三、《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药物的用量均保持原著之本貌,未予更改,以忠实于原著。 四、《历代儿科医案集成》后附“现存儿科书目”,系根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上海中 医学院中医书目录》等编排而成,以供参考。 五、《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医案出自历代医学著作,因时代不同,剂量有古今之异,地域有 南北之别,故学习古人的经验,应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因时因地制宜,灵 活掌握,不宜拘泥成法成方,按图索骥。 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某些医案往往反映出一定的迷信色彩或 不良医风等。为了保持医案的原貌,除毫不涉及医理和显系荒诞无稽者予以修刪 之外,一般未予更改。 七、《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部分医案之后附有按语、注解等。其中,除“编者按”之外,均 为原著中所固有,如“炳按”为曹炳章之按语,“章按”为章巨膺之按语等。

本草新编本澄堂初刻影印本PDF

陈士铎

《本草新编》为清陈士铎撰(一六八九年)。该书精于论药,有许多新的药学见解,现代虽已有该书的校点本,但据校点者的研究,至今国内没有发现完整的初刊本,今从日本公文书舘内阁文库复制回归其原刊本,影印出版。 《本草新编》并非国内所无之书,一九九四年柳长华已经校点出版了该书,校点前对《本草新编》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原书五卷,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仅存三卷,其中第一、二卷是刻本,第五卷则为抄本。该本有吕道人、岐伯天师、张机、金以谋的序,李岩评语。另有源于康熙本的日本宽政元(一七八九)东园松田义厚刻本,亦仅存一卷刻本,其余四卷乃抄配补足。此外,据载上海图书馆藏该书稿本,然经实地考察,此本不存。中国科学院藏该书抄本一种八册,不分卷次,各卷内容不全。 由此可知,国内至今没有《本草新编》初刊全本。因此,我们从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复制回归该书的康熙三十年辛未(一六九一)本澄堂刻本。该本五卷六册,书号:子四四函三号。扉页作:“康熙辛未年镌/义乌金孝芑先生订正/本草新编/本澄堂藏板。”四周单边,白口,上黑鱼尾。上书口书“本草新编”,鱼尾下为卷次、药名、页码,书口下书“本澄堂”。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五字。框上为眉批。书前次第有康熙己巳(一六八九)吕道人岩“本草新编序”、同年张机“本草新编叙”、康熙乙巳(一六六五)岐伯天师“本草新编序”、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金以谋“本草新编序”。次为目录、凡例,次为正文五卷。 正文首为药论附卷,有论五篇,次第为: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仁十剂内增入升降二剂论。次为各卷单药诸论,各卷之首题署为:“蒲州李岩评/山阴陈士铎远公别号朱华子著/义乌金以谋孝芑甫雲樵子订梓。”书末有金以谋手跋:“余手订是书与《石室秘录》,后先付梓。远公未尝有属予,无所容心,要皆以济人为急。故或删繁就简,不过其太甚,使理归中正,词尚和平而已,以谋谨白。” 《本草新编》极具陈士铎个人特色,作者论药之时,一本正经,谆谆善诱,惟恐不能尽其心力解答问题,但一到论药之外,则出语虚玄,不知所云。他在凡例里说:“是书得于岐天师者十之五,得于长沙太守仲景张夫子者十之二,得于扁鹊秦夫子者十之三。若铎鄙见,十中无一焉。”其实书中具体论药从来不提这些死了千百年的老祖宗,所有观点,绝大多数是他自己的发挥,建议读者对他书中提到的神仙异人,大可一笑置之,惟著眼于他的药学学术内容。他之所以抬出神圣,其实还是得意自己的作品超凡脱俗。所以他在凡例里又说:“此书多得之神助,异想奇思,命笔时有不自知若然而然之象,世有知心,自能深识,不敢誇诩也。” 以上就是复制回归的康熙三十年本澄堂《本草新编》原刊本。

莊子集釋PDF

郭庆藩

【庄子集释】由清朝学者郭庆藩编纂而成,汇集了前贤对【庄子】的“注”、“释”、“疏”,主要是郭象的【庄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以及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同时征引清人王念孙、俞樾、卢文弨等人关于【庄子】的训诂考证与校勘。 清朝是传统学术侧重考证、训诂、校勘的集大成时期,由于满清大兴文字狱,百家学术话语权掌控在清廷手中,朝野学者均不得提出相左的见解,否则,轻者丢官丧命,重者招致诛族之祸。为了粉饰文字狱,清廷组织学者编纂了《四库全书》,导致绝大部分考证、校勘出来的作品,被焚毁原稿,经篡改后收录其中。 【庄子集释】即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品。【庄子集释】的主要贡献是,精校、考证了《庄子》原文,辨析了古本、异本的正误,校勘了前人的讹误,如对陆德明的《庄子音义》中,收录的司马彪注,多有纠正、补充,同时考释了原文中一些事物名词,辨识了原文中的一些通假字、疑难字及古代事物名称。 【庄子集释】的庄子原文,是以黎庶昌的古逸丛书(宋本覆刻)为底本的,由于其中校勘不精,谬误较多,参考了其他版本后,加以校正,如: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孙毓修宋赵谏议本、王叔岷庄子校释以及刘文典庄子补正等。郭庆藩著【庄子集释】原书中出现错误的字,将以小一号字体,并别以淡蓝色,置于考证后的字之前,以示读者;而校勘补改的字,则在字后以小一号字体,别以淡蓝色,加以说明陈述;阙疑之处,不径改原文,只注明文字异同。

群书治要白话文PDF

魏征

这是《群书治要白话文》本,原名《文白对照群书治要》,书中编排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群书治要》原文,另一部分是《群书治要》白话文翻译;两类部分内容编排在同一页面里。编者为了方便阅读,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的编排方式从“上下”结构改为“左右”结构,即左边是原文,右边是白话文,读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对照着读。需要注意的是,白话文只翻译了“群书”的原文,并不翻译魏征等注释的“治要”内容。 《群书治要白话文》是张发祥、柯美成共同主编的,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刊行。 《群书治要》是我国第一部类书,所谓类书是指将所有书籍按照某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汇编成一本书。《群书治要》是按“经”“史”“子”三个类别对唐以前所有书籍进行汇编的,与之相类似的是满清时编撰的《四库全书》,不同的是,《群书治要》的汇编目的是汇集前贤的智慧,尽量还原作者的本义,是选编原书部分章节,以供皇帝鉴阅,而《四库全书》的汇编目的是收集并篡改前人的书籍,以正当化,并歌颂满清的殖民政权,伪化、扭曲前贤的学说,是直接收编整本书籍。 《群书治要》自唐末即亡佚,至宋时,人们竟不知有其书。直到西元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重印分发,《群书治要》才得以重回中国。满清嘉庆、民国23年,均得到《群书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国将其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向社会发行。 至于日本如何得到该书,没有任何文献提供相关记录,唐太宗敕编该书,即见其数量必是屈指可数,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对传言所谓的日本遣唐使获赠并带回日本的说法,疑点多多,最重要的疑点是该书只有日本藏有,而国内完全消失,故此说法不宜作为定论面世。 《群书治要》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贞观初年奉旨敕编。取材于六经、四史、及其他诸子百家,历史的范围上溯五帝,下迄魏晋,主旨是“务乎政术,存乎劝戒”,采集了一万四千多部书籍,共计八万九千多卷,于贞观五年汇编成书,前后花费了六年左右的时间。

群书治要译注PDF

魏征

《群书治要译注》是《群书治要》的白话注释翻译本,全书采用繁体字编写,编者署名为“群书治要学习小组”,自主补充了原书缺失的三卷。 《群书治要译注》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群书治要》原文,二是字词注释部分,三是白话翻译部分。关于原文,《译注说明》写道:“我们依照的是國家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会 一九五五年公布的《第一批异體字整理表》和一九八六年公布的《简化字總表》 中認定的規範字。凡是《第一批异體字整理表》出現的异体字,都統一改爲規範 字,對原文中的通假字,及人名、地名中的异體字,予以保留。對於原文中明顯的錯訛,如「已己巳」「日曰」「間閑」不分的情况,則依據文義更正,不出校 記。全書采用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一九六四年頒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 型表》規定的新字形”。而关于注释和翻译部分,《译注说明》则写道:“本書對原文中人名和事、名物制度和詞彙進行注釋,采用隨遇隨注的原則,爲 閲讀提供方便,注釋力求簡而精。譯文原則上采用直譯爲原則,如果直譯難以表 達原文含義的,則略加發揮”。 此外,《群书治要译注》还对《群书治要》的入选篇目进行了“题解”。 关于《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全书五十卷,共计五十余万字(其中卷四春秋左氏传上、卷十三汉书一、卷二十汉书八,三卷均已缺失,余四十七卷,《群书治要译注》依据魏征等原书编者选文的规律,在没有考据其他任何相关文献说明的情况下,自行补充了以上缺失的三卷),该书的编撰初衷是为帝皇的“治平”提供学术理论参考,故其所选编的内容是诸子百家学说里的精粹,其注疏更是细致、详尽,对初学者(如学生)或业余学者(如民间学者)来说,实在是很合适的入门书选。 《群书治要》自其成书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从日本传回,时间跨度竟达到千余年,据考,宋代的学者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满清嘉庆、民国23年,均得到《群书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国将其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向社会发行。 至于日本如何得到该书,没有任何文献提供相关记录,唐太宗敕编该书,即见其数量必是屈指可数,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对传言所谓的日本遣唐使获赠并带回日本的说法,疑点多多,最重要的疑点是该书只有日本藏有,而国内完全消失,故此说法不宜作为定论面世。 《群书治要》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贞观初年奉旨敕编。取材于六经、四史、及其他诸子百家,历史的范围上溯五帝,下迄魏晋,主旨是“务乎政术,存乎劝戒”,采集了一万四千多部书籍,共计八万九千多卷,于贞观五年汇编成书,前后花费了六年左右的时间。

医古文PDF

段逸山

《医古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是适用于我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教材。 《医古文》的编写宗旨,是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阅读理解古代中医药文献的能力,亦即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医古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渐进式,由浅入深式的,本教材不但适用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亦适用于民间学者自学,能帮助民间学者快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医古文·编写说明》指出,作为一门研究古医药文献文法的学科,《医古文》主要在四方面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古代中医文献的阅读方法:一是中医常用语槖,二是这些语槖的义项,三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四是文言文断句、理解等技能。 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医古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上编中医典故阅读文选,下编文言文基础知识,附编简繁字对照表、异体字整理表。上下两编的内容,会在其篇、章後设置阅读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该篇、章的知识点,上编所选中医文献,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对学生的医学理解,及文言文阅读理解,都极具启发性。下编则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方法,如字义辨别、文意理解、句读停顿、译注解释等。 民间学者自学本书,应当明确学习方法,要明确学习方法,首先需要知晓三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上编主要是讲授文理,即注重文意理解,同时启蒙医理,引导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入门及兴趣;下编是由学生课外学习的,在上编的教学课外,自学巩固。也就是说,上编通过教师的讲解教授,学生在下编中反思回顾相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是可以巩固学习成效的;但民间学者自学时,并没有教师的讲授,就不宜依照正规教学的学习方式,可以反过来,先学习下编的基础知识,再利用基础知识,在上编对文选进行理解、反省,如此亦可实现有效的自学成果。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PDF

楼宇烈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是楼宇烈先生,对魏晋时期学者王弼所注《老子道德经》进行校释、编撰而成。 本PDF电子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本书仅供读者个人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建议读者购买纸质书籍。 《老子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时期,为道家创始人李耳(别名老子、老聃)所作,亦名《老子》《道德经》。《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字,後世相关的译注作品却汗牛充栋,如今《道德经》的发行量全球前列。 《道德经》的译注作品中,以王弼注最为流行。《道德经》虽成书于春秋,後世影响也广远,然而,在古代,《道德经》的流行却始自王弼之注。 其中的原因,一是《道德经》本身是帝王之术,历代并未下流于民间,二是《道德经》的内容较为艰涩,又不适用于人文礼义时代,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风举巧智抑礼义,学者才因于现实,理解并注疏《道德经》,三是《道德经》的内容举天道,却近于术,不能经世,历代都是内黄老而外孔孟,内黄老取其驭人之术,外孔孟取其经世之道。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的成书背景即是魏晋时期的世风败坏,人心不古,礼义不行,儒家经典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应用,士族阶层的学术思想也由此日益虚浮,而王弼注一旦成书,即洛阳纸贵,风靡朝野。 然而,历经两千余年的流传,《道德经》及《老子道德经注》的版本丛生复杂。如《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甲本五千三百四十四字,而乙本少两字外加重文百廿四字,汉代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五千二百零一字,外加重文九十四字,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五千一百六十二字,外加重文百零六字。 满清一朝,又对诸子百家经典进行全面重刊重校重编,不时刻意篡改。《老子道德经注》亦不例外,其较为完整的版本,即清末浙江书局翻刻的明朝华亭张之象本,也是经由满清武英殿篡改过的。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出土後,《道德经》的校注工作才有了权威的依据。楼宇烈先生发现,历代的《道德经》通行本,都经由後人严重篡改过。《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即是以《道德经》马王堆帛书为主要依据进行校堪修订的。

老子河上公注PDF

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注》简称《老子注》,又称《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本书编录四库本《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影印本,及今人制作的函古阁《老子河上公章句》PDF电子书。四库本与中华书局本(参校日本抄本)相异处众,而日本抄本未经满清篡改,故以为信,从本站收录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一一悉知其异。今人PDF本制作亦较为简陋,少有严校,常以流行本臆改河上公注本。较为可信者,还是本站收录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读者可以在“国学经典”栏搜索“老子”二字,即得此书(文字版,更便于阅读)。 《老子河上公注》由两晋葛洪(三国人葛玄之孙)传世,葛玄《序》谓汉文帝时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载,而诡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载战国河上公注《道德经》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怀疑所谓《老子注》不过是葛玄(葛玄为之序)的伪托之作,葛玄是三国时人,注《道德经》而托诸河上公,後并非不可能;况且,汉始治经以注,唐始治经以疏,绝无可能战国即有注作。《唐书·刘子玄传》也认为《老子》并无河上公注者。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司马迁此处的记载,要点有二,一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传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传有《老子》注本,春秋战国时期为学,但有作传,未闻作章句之注者。这个中极可能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是,河上公传《老子》,而後人为之作注,得《老子注》,并伪托为《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河上公注》由南宋“小东莱先生”吕祖谦重校。四库本并无标点句读,而函古阁本即有,二本俱为繁体竖排版式。 《老子河上公注》可以说是现存的最早的《道德经》注本,不管其是否伪作,都是汉代兴起作注的治学方法之後,流传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本草新编(图)

陈士铎

《本草新编》是中医药临床实践重要参考书籍之一,由伪满清时中医名家陈士铎所著,也名《本草秘录》,是一本关于中草药的药典。 【编录者案】:注意!本电子书所配草药图片仅供参考,不得作为识别草药的依据,正确的草药实物图片应以医师〔药师〕见解为准,识别草药请咨询相关专业的医师〔药师〕!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学界对《本草新编》的评价甚高,认为书中论述的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属性,均有独特见解,能阐发前人未曾阐发之处;而且书中关于药味的配伍选用等临床应用的宜忌,尤切要点,其临床指导作用十分重大。 《本草新编》全书分编五卷:宫集、商集、角集、徵集、羽集,另外有四篇序言、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这些序言、论则等,对《本草新编》的编著宗旨、医道等作了概述。 《本草新编》的五卷正文收录了二百七十二种药,每种药物的记述均是首先阐述其性味功效,再就医理辨论药物的配伍宜忌等。《本草新编》对药物的药性辨证主要依据医理,这是因为医理是陈士铎的专长,据考究,陈士铎曾就《黄帝内经》撰作了《外经微言》,书中对《黄帝内经》记述的医学理论,从多角度展开了辨证阐释,时有新见。

老子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章句》又称《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注》,简称《老子注》,由两晋葛洪(三国人葛玄之孙)传世,葛玄《序》谓汉文帝时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载,而诡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载战国河上公注《道德经》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怀疑所谓《老子注》不过是葛玄(葛玄为之序)的伪托之作,葛玄是三国时人,注《道德经》而托诸河上公,後并非不可能;况且,汉始治经以注,唐始治经以疏,绝无可能战国即有注作;最重要的依据是《老子》的内容,马王堆汉墓帛书显示古本《老子》与流行本在字词上有很大出入,如《道经》第一章的“常”在帛书里作“恒”,这表明河上公注本其实是汉代以後的变异版本,“恒”字以避汉代帝皇之讳而改。《唐书·刘子玄传》也认为《老子》并无河上公注者。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司马迁此处的记载,要点有二,一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传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传有《老子》注本,春秋战国时期为学,但有作传,未闻作章句之注者。这个中极可能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是,河上公传《老子》,而後人为之作注,得《老子注》,并伪托为《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由南宋“小东莱先生”吕祖谦重校。今人凤麟以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经》影印本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点校本。整理方式为简体行文,横排,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句读。 《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说是现存的最早的《道德经》注本,不管其是否伪作,都是汉代兴起作注的治学方法之後,流传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原书并不分章名。编次有河上公章句第一、河上公章句第二、河上公章句第三、河上公章句第四。《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特点是,注文简洁清晰,意境空灵,通俗易懂。

象记法

利玛窦

《记法》,全称《西国记法》,或谓之《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实称《象记法》,顾名思义,即取事物之象形,以意会而记文、字也。此书主旨,乃教人记忆汉字、文言文之法,其法常基于汉字六书,以拆字取象,或会文成象,故读者之习是法,或融合小学音韵训诂,乃为便易,且又助于汉字之学习。 《象记法》作者是明朝万历廿三年传教士利玛窦所著,利玛窦作为西域之人,原不识一文一字,以传教之需,十三年而识字作文,又能倒背经典如流,即中土之学士亦不能比之。是见本书之法,必有值得学习之处。 或谓《象记法》时有戏谑之嫌,诚然是言,而以一胡人之资质,冀其学究如中土之才,其望奢甚。所取其书者,强记益忆之法而已,彼不能拆字尽六书,即今学者亦不能乎? 《象记法》全书共归六篇:即原本篇、明用篇、设位篇、立象篇、定识篇、广资篇。书中文言文法,甚为正宗,以口语而强省为文者,稀罕难见,吾初读此书,甚异之,惊叹利玛窦以十三年之功,而文法纯青如此乎?及至后序,乃瞭其故,此利氏中土友人删润之功也。 为便于读者阅读,今取后序置前,是序署名朱鼎澣,即读者先读朱序,然后阅文,乃知其原由,不至于迷茫也。 书中大量案举训诂汉字之例,盖其荒谬者甚,自其成书,即未曾流行广泛,终至佚亡。今本所由者,乃是巴黎图书馆藏版本。 利玛窦开篇即喻记忆之所在,乃是颅囱后枕骨内之脑髓,无论矣,又以硬软刚柔喻记忆之深浅恒暂,虽有所合理,终非科学之定论,故不必考究。凡记忆强弱,一在记法,二在用功,古训有云,勤能补拙,诚哉是言,读者请悉之。

六韬

姜太公吕望

【六韬】简介 【六韬】与【三略】同称『六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兵法书籍)。【六韬】别称【太公兵法】或【太公六韬】,所谓六韬,是指六种战术谋略。现今【六韬】流行本,存文六十篇,共六卷。其文体是『记表书志』四大文体中的『记』,即记录姜太公解答周文王及周武王的提问,并编纂成书,与【论语】相同。 【六韬】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核心部分,对历朝历代的兵法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宋朝将【六韬】归类为【武经七书】之一。【六韬】的兵法思维博大精深,军事思想深邃远瞻,推演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粹。而其中最精彩的是战略论,及战术论。 【六韬】的考古发现 【六韬】据说是姜太公所作,但有考古发现,或为战国晚期所作,而姜太公是周人,从宋代开始,就陆续有人质疑这个问题。由于该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因此满清时期有人质疑该书是魏晋时期的伪书。 1972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有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出土包含部分今本【六韬】内容的太公书竹简,其后这些竹简被鉴定为【六韬】的一部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六韬】竹简被分成十四组,三类。其中一至七组是第一类,四组【文韬】及三组【武韬】是今本【六韬】的确榷内容。 1973年,在河北定县的八角廊,第四十号西汉古墓中,也发现一批竹简,这些竹简开始时名为【太公】,后来严谨考据,更名为【六韬】。 山东河北两座西汉墓出土的竹简,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广泛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六韬】是战国乃至以前所作的说法。

道德经

王弼

此版本《道德经》是基于《王弼老子注》的再解读,《王弼老子注》是楼宇烈先生对王弼的《老子注》进行校勘标点而成。 王弼老子注是王弼创建玄学,将道学从两汉经学过渡为魏晋玄学的基石。在《老子注》中,王弼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并奠定了名学的基本原理:本于自然。 王弼老子注在学术上系统地梳理了道儒两家学说的关系,这不仅促成了汉魏时期道儒二学的相互融通,其对後世的学术方法也有极大影响,如推动了现代解释学、及中国道学史等学术研究的发展。 玄学的创立,直接影响了道教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促进了道学的发展。魏晋开始,士族泛起清谈之风,以诡异新奇为尚,文辞修饰更是达到了以文害用的地步,这些社会风貌都与玄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老中医优势病种

老中医

《老中医优势病种》专门收录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主要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审核发布的上百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同时,《老中医优势病种》还将陆续收录一些老中医积累的经验医案。 人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身患某种疑难重病时,就会病急乱投医,四处求治,却往往无果。《老中医优势病种》的编篡,一是为人们提供参考,二是为他们的投医指个方向,特别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审核发布的上百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供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参考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讯) 中医是我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进行的医改的主要出路,普及中医,并完善中医医疗体制,是我国未来医改的首要任务。推广普及《老中医优势病种》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电子书编纂项目。 本书所有内容均是免费公开的,然而,由于电子书的储存及录入均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一些章节需要购买VIP用户权限或该章节的阅读权限,并非表示该章节的价值,仅是收回一小部分的成本,望诸读者体谅并支持,谢谢!

素书

黄石公著/张商英注

本文所录之《素书》,以日本京都大学藏本为准。 经笔者对比四库版《素书》与日本京都大学藏本,见其用字时而有异,且文句表意甚远,而以京都大学藏本较合乎道理,合乎文法,故以该版本为正本。【注:京都大学藏本为玄昌(日本庆长时人)校抄本,其中亦有甚多之错别字,漏抄,今虽以之为正本,然其版本仍需考正。疑错疑漏之处笔者将标誌之。】 今摘引二版本部分内容陈列如下,供读者斟酌。 以下为四库版《素书》原序段摘: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畧》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 以下为京都大学藏本《素书》原序段摘: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畧(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枕中获此书。凡三百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世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 以下为四库版《素书》原始章摘句: 夫道徳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注曰,离而用,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以下为京都大学藏本《素书》原始章摘句: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所以贯五,五,所以行一。 四库版之原序大幅增删原文,且行文不循文法。正文则肆意篡改文字,如原始章张商英注文“五所以行一”更改为“五所以衍一”,其意已远。

三略

黄石公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选人用人第一参考书,与六韬统称六韬三略,较《六韬》更为精深、全面。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称为黄石公所著,传与汉初张良助汉高祖一统天下,而得以问世,但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故世人疑其著者。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今,该书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为其将领必读书籍。 《三略》分上略(策略)、中略(谋略)、下略(战略)三卷,共三千八百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周髀算经

佚名

《周髀算经》初名《周髀》,唐初改名《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十大算经书籍之一。 《周髀算经》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及数学著作,其成书时间,目前公认在黄帝2597年前后,即西元前一世纪。《周髀算经》的内容,是以商高与周公的问答形式陈述而成,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一是勾股定理,二是勾股定理在测量上的应用,三是勾股定理的测量应用在天文计量上的实践。 《周髀算经》确立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主要运用了气候上的四季更替,气候变化,以及地理上的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等自然现象。 其后的历代数学家,皆参考《周髀算经》以为基础,并不断创新、发展。

12下一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