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別名【呂覽】,是戰國時期,秦國相邦呂不韋主持門客編撰的一部,以儒家學說為主,並納諸家的雜家典籍,即『兼儒墨,合名法』。亦有學者謂【呂氏春秋】以道家學說為主,容納名、法、儒、墨、農、兵、陰陽諸家的學說。因此書注重博採諸家學說,【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氏春秋】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其目的是藉此以為秦朝一統後的執政思想綱領,不意秦始皇受李斯等人的影響,最終選擇法家學說作為執政思想綱領。高誘謂【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此版本電子書,內容來處於互聯網,因流行本閱讀不便,又時有錯誤,故校對後精心排版,發佈於此。
【反經】,即【長短經】,共九卷六十四篇,是唐朝趙蕤所著,所謂『長短』,即是非、得失、長短、優劣之意。可見【反經】是一本韜略類書,書中所論述的觀點,以唐朝以前的歷史為實證材料,同時又引用諸子學說以為理據,如道家、儒家、兵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皆有所引,記述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為核心。【反經】一書同時具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反經】所論述的領域較廣,其中又以政治(帝王術)、軍事、外交等為重點,因此深得歷代帝王賞識,甚至被譽為『小資治通鑑』。今人則廣泛將其中智慧應用於企業管理、待人處世。 【反經】中的觀點不時與儒家人文倫理背道而馳,但其所論述,又實證於歷史事實,所謂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檢驗標準,我們認為此書確實具有學習踐行的價值。 然而,正如奸狡與老實同為人性的一面,並時刻體現於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身上,只是導向的命運有所差異,因此,我們還是鼓勵讀者積極參考【反經】的觀點,並在生活中結合經驗進行取捨。特別是儒學研習者,『攻於異端』,積極參詳【反經】觀點在生活中的實踐結果,將會對儒家學說有更切實更深刻的理解。 此本【反經】電子書,採集於互聯網上的公開流行版本,原作者(翻譯者)佚,並依據不同的流行版本,進行校訂、修正、補漏、排版,本電子書僅限於學習研究用,不得下載並用於商業途徑。
熟讀【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可以了解諸經(十五經)的起源及經學發展史。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是清末吳承仕為【經典釋文序錄】所作的考證、註疏。 【經典釋文序錄】是唐朝經學家陸德明所著【經典釋文】的第一卷,【經典釋文】共三十卷,其中【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傳】六卷,【公羊傳】一卷,【穀梁傳】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 吳承仕認為,【經典釋文序錄】成書於經學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具有非凡的意義。通過此書,可以了解到唐朝以前經學發展史的主線,有助於對經學的深入研究及創新發展。 吳承仕在書中做了大量的詳徵博引,並考證了各經典的興衰史,及經學史上重要時期的重大事件、代表學者及其著作。 上傳本電子書,僅限於學習研究,嚴禁下載並商業途徑利用。
這是【群書治要】原文簡體本,依據日本天明影印本校注而成。【群書治要】全書共計五十餘萬字,該書的編撰初衷是為帝皇的『治平』提供學術理論參考,故其所選編的內容及註疏,都十分核心、精細、到位,對初學或無時間充分學習國學經典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合適的入門書選。 【群書治要】全書共五十卷,其中卷四春秋左氏傳上、卷十三 漢書一、卷二十 漢書八,三卷均已缺失,餘四十七卷。 【群書治要】是我國首部類書,全書將要收錄的書籍或節選章句,分別按『經』『史』『子』歸類匯編。以相似類別匯編的另一部大型類書,是滿清編撰的【四庫全書】,不同的是,【四庫全書】比【群書治要】多了一個『集』的類別,而且【群書治要】一般只收錄影響較大的典型的書籍,並節選其重要章節,【四庫全書】則是收錄整本書,而且是要號稱收羅天下所有的書籍。【四庫全書】的編撰目的是收集並篡改前人的書籍,收編後再銷毀原書,以期曲解經典,偽化道統,掌控治統,來正當化合理化粉飾美滿清的殖民暴政。 【群書治要】自其成書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從日本傳回,時間跨度竟達到千餘年,據考,宋代的學者竟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滿清嘉慶、民國23年,均得到【群書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國將其編入【叢書集成初編】向社會發行。 至於日本如何得到該書,沒有任何文獻提供相關記錄,唐太宗敕編該書,即見其數量必是屈指可數,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對傳言所謂的日本遣唐使獲贈並帶回日本的說法,疑點多多,最重要的疑點是該書只有日本藏有,而國內完全消失,故此說法不宜作為定論面世。 【群書治要】由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貞觀初年奉旨敕編。取材於六經、四史、及其他諸子百家,歷史的範圍上溯五帝,下迄魏晉,主旨是『務乎政術,存乎勸戒』,採集了一萬四千多部書籍,共計八萬九千多卷,於貞觀五年匯編成書,前後花費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這是【群書治要白話文】本,原名【文白對照群書治要】,書中編排有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群書治要】原文,另一部分是【群書治要】白話文翻譯;兩類部分內容編排在同一頁面裏。編者為了方便閱讀,巧妙地將兩部分內容的編排方式從『上下』結構改為『左右』結構,即左邊是原文,右邊是白話文,讀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對照着讀。需要注意的是,白話文只翻譯了『群書』的原文,並不翻譯魏徵等注釋的『治要』內容。 【群書治要白話文】是張發祥、柯美成共同主編的,原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刊行。 【群書治要】是我國第一部類書,所謂類書是指將所有書籍按照某種分類方式進行分類匯編成一本書。【群書治要】是按『經』『史』『子』三個類別對唐以前所有書籍進行匯編的,與之相類似的是滿清時編撰的【四庫全書】,不同的是,【群書治要】的匯編目的是匯集前賢的智慧,儘量還原作者的本義,是選編原書部分章節,以供皇帝鑒閱,而【四庫全書】的匯編目的是收集並篡改前人的書籍,以正當化,並歌頌滿清的殖民政權,偽化、扭曲前賢的學說,是直接收編整本書籍。 【群書治要】自唐末即亡佚,至宋時,人們竟不知有其書。直到公元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德川家康的後裔尾張藩主家的大納言宗睦重印分發,【群書治要】才得以重回中國。滿清嘉慶、民國23年,均得到【群書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國將其編入【叢書集成初編】向社會發行。 至於日本如何得到該書,沒有任何文獻提供相關記錄,唐太宗敕編該書,即見其數量必是屈指可數,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對傳言所謂的日本遣唐使獲贈並帶回日本的說法,疑點多多,最重要的疑點是該書只有日本藏有,而國內完全消失,故此說法不宜作為定論面世。 【群書治要】由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貞觀初年奉旨敕編。取材於六經、四史、及其他諸子百家,歷史的範圍上溯五帝,下迄魏晉,主旨是『務乎政術,存乎勸戒』,採集了一萬四千多部書籍,共計八萬九千多卷,於貞觀五年匯編成書,前後花費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群書治要譯註】是【群書治要】的白話注釋翻譯本,全書採用繁體字編寫,編者署名為『群書治要學習小組』,自主補充了原書缺失的三卷。 【群書治要譯註】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群書治要】原文,二是字詞注釋部分,三是白話翻譯部分。關於原文,【譯註說明】寫道:『我們依照的是國家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一九五五年公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一九八六年公佈的【簡化字總表】 中認定的規範字。凡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出現的異體字,都統一改為規範 字,對原文中的通假字,及人名、地名中的異體字,予以保留。對於原文中明顯的錯訛,如「已己巳」「日曰」「間閒」不分的情況,則依據文義更正,不出校 記。全書採用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一九六四年頒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 型表】規定的新字形』。而關於注釋和翻譯部分,【譯註說明】則寫道:『本書對原文中人名和事、名物制度和詞彙進行注釋,採用隨遇隨注的原則,為 閱讀提供方便,注釋力求簡而精。譯文原則上採用直譯為原則,如果直譯難以表 達原文含義的,則略加發揮』。 此外,【群書治要譯註】還對【群書治要】的入選篇目進行了『題解』。 關於【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全書五十卷,共計五十餘萬字(其中卷四春秋左氏傳上、卷十三漢書一、卷二十漢書八,三卷均已缺失,餘四十七卷,【群書治要譯註】依據魏徵等原書編者選文的規律,在沒有考據其他任何相關文獻說明的情況下,自行補充了以上缺失的三卷),該書的編撰初衷是為帝皇的『治平』提供學術理論參考,故其所選編的內容是諸子百家學說裏的精粹,其註疏更是細緻、詳盡,對初學者(如學生)或業餘學者(如民間學者)來說,實在是很合適的入門書選。 【群書治要】自其成書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從日本傳回,時間跨度竟達到千餘年,據考,宋代的學者竟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滿清嘉慶、民國23年,均得到【群書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國將其編入【叢書集成初編】向社會發行。 至於日本如何得到該書,沒有任何文獻提供相關記錄,唐太宗敕編該書,即見其數量必是屈指可數,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對傳言所謂的日本遣唐使獲贈並帶回日本的說法,疑點多多,最重要的疑點是該書只有日本藏有,而國內完全消失,故此說法不宜作為定論面世。 【群書治要】由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貞觀初年奉旨敕編。取材於六經、四史、及其他諸子百家,歷史的範圍上溯五帝,下迄魏晉,主旨是『務乎政術,存乎勸戒』,採集了一萬四千多部書籍,共計八萬九千多卷,於貞觀五年匯編成書,前後花費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