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9

《盐铁论》白话文版

西汉桓宽

‌‌《盐铁论》是西汉时期的一本政论性散文集,由‌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整理撰写而成‌。书中详细记录了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会上以贤良文学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双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财经政策以及‌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盐铁论》共分为五十九篇,前四十一篇记录了会议的正式辩论过程及双方的主要观点,后十九篇则讨论了会议结束后双方对外交策略和法制等问题的争论‌。该书不仅保存了丰富的经济史料,还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政治观点。

增广贤文

众人汇编

《增广贤文》是明朝时期,由多人汇编的儿童启蒙书目,亦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集汇了古今格言、谚语。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又经后来多人的不断增补,才成为现在的模样。因此本书并无单一的作者,据考,满清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重订过,汇入许多民间创作的智慧。此本《增广贤文电子版全书》即是编者在其基础上,扩展并重编了许多文句及其排序而成。 《增广贤文》内容层次大致如此:一、人及人际关系;二、命运;三、如度何处世;四、对读书的看法。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答,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答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五灯会元》一七:“大众宝峰何似孔夫子?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小孙屠》:“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酒在此。” 《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家风家训大全

华韵书馆

《家风家训大全》是一部名人家训大全,收录有许多历史名人的家训家规全文。 目前已经收录的家训全文有:方孝孺·幼仪杂箴,袁氏世范,朱柏庐治家格言,诸葛亮诫子书,周公诫子书,薛瑄戒子书等。 未来将继续收录以下家风家训:钱氏家训,陆游家训,严氏家训,德川家康家训,李氏家训,张氏家训,刘氏家训,包拯家训,章氏家训等,排列不分先後顺序,更多名人家训、经典家训,欢迎广大同仁赐稿。 《家风家训大全》编录说明: 家风家训是古代宗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时常与家规合称,但二者其实不同,如果说家规类似于国法,那么,家训类似于治国之术。 百度百科将家训定义为“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不太准确的。家训确实是对子孙的教诲,但确立家训的,并不是家庭,而是家族,或者说宗族。首先,家训对于寥寥数人的家庭意义不大;其次,名门望族的家族,人口众多,家族成员囊括妻妾及各自子女,为父的对于子女难以一一亲身管教,因此需要家训营造家风,维持家道;还有,已经发展出多代的宗族,为保障族内诸家族、家庭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保障宗族团结,需要建立家训。 家训的传承,有时独立成册,有时附于族谱之内,有人统计过,我国史上曾经出版过的名人家训多达一百二十多部,而附于族谱的家训则不计其数。 家训文化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当时的古人已经认识到家教对于幼儿的训诫诱导,可以“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安定,基于国家治平,国家治平基于家族兴旺,家族兴旺基于个人修养,因此建立家训不止是家族的内部事务,也是国家应当倡导的文化政策。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近代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迄今将近百年,家训族谱的传承在乡村地区已经断续至少两代人,城市里的居民,更是断续多代,要复兴家风家训,绝非易事。 借鉴名人家训、古代家训,是复兴家风家训的重要办法,本书将尽量搜录诸本的多版本,以便读者全面参考。更多的名人家训,更多的版本欢迎读者赐稿:admin@hygx.org

资治通鉴白话文

金色轰炸机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共294卷,起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三家分晋,止于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征淮南。 资治通鉴讲的是朝代更替、民族兴亡的历史事件,并从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及其与朝代、民族兴亡的关系,来叙述、评论各个历史事件的成因,及可借鉴的地方。 《资治通鉴》原文全文共二百九十四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编著而成。《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开端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前四百零三年,结束于唐亡以後的五代,具体是后周世宗时期显德六年,即西元九百五十九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资治通鉴》作为编年史,不例外地以时间为顺序,各年号发生的事件为记载对象。如政治事件,相关的政治人物如何建立政权,并由于政治斗争而导致政权衰败,最终更替。对这些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记载,通常会做“由表象透视内质”的评价,这些评价会包括“智慧,阴谋,道德,时势”等方面的分析。 《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在中国官修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通常是模仿的对象。 《资治通鉴白话文》是作者“金色轰炸机”译注《资治通鉴》的白话版。本书相对于文言文原著,较为易懂;相对于纯白话文版,又多了文言文原文,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意。同时,大量对照地阅读文言文及其对应的白话译注,对读者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很有帮助。

孔子家语

孔子,弟子

《孔子家语》,是在王肃注本基础上,参校明朝万历十七年吴嘉谟集校的《孔圣家语图》而成。篇次排序及内容俱以吴嘉谟集校本为准。 《孔子家语》书中有王肃注语,用土黄色小字书写,也有吴嘉谟及延章注语,俱用淡蓝小字书写,其中吴嘉谟注语,又吴曰开头。 《孔子家语》或谓伪书,主要是其中有许多章句与《论语》及《礼记》等意旨有异,甚至冲突。为此,延章决定以明朝吴嘉谟集校本为正本,逐篇解读《孔氏家语》,希望能从前贤的注解中,甄别《孔子家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伪文,并解读、阐发、实证、应用《孔子家语》中符合《论语》及《礼记》意旨语句,以便对于读者学习《孔子家语》能有所帮助。 《孔子家语》也称《孔氏家语》或《孔圣家语》,现代考古挖掘文献发现,《孔子家语》极可能原名《儒家者言》。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论语》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语》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与《论语》有很大出入,许多地方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但也有许多时候,《家语》相当于对《论语》的注解。历代均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但近代考古发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与《孔子家语》是相近或相符的。我们认为,《孔子家语》是经过了大量篡改的,或许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与《论语》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许多章句,比如书中大量出现孔子师询老子的语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东周的老聃,没有确切的史载说明,《道德经》也是汉朝才出现的,最早版本虽然是战国楚简,但内容与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绝圣弃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战国思想印记(反礼制),却少了许多三代到春秋时期官学礼制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孔子家语》中孔子问道老聃的语句,是十分明显的伪造痕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学习《孔子家语》时,应当以《论语》为准则,但凡与《论语》冲突的章句,都应当谨慎对待。 《孔子家语》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国时期,曹魏王肃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关记录,则在《汉书·艺文志》,谓之孔子门人编撰,共二十七卷。二者显然差别很大,唐朝顔师古注解《汉书》时就指出,《艺文志》记录的《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家语》版本繁杂,再加上历代不入主流,并没有形成广泛采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语》历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也可能是由于一些人所谓的“诸弟子各自为记,不尽相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的古籍,特别是儒家道家经典,一些人随意篡改内容,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朱子家训

朱熹,朱用纯

《朱子家训》曾用于《朱熹家训》及《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别称,为方便读者查找阅读,如今并为一书。并由校录者延章先生分别对两书的全文原文进行翻译、注释并解析。 《朱熹家训》(下称为朱熹《朱子家训》)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家训,摘自《紫阳朱氏宗谱》,通篇仅三百余字,简要地阐明了修身齐家的方法,后世誉为千秋万代也不过时的“治家之经”。 朱熹《朱子家训》主要叙述儒家五常,也是朱熹的为人处世准则:仁义礼智信。本书内容字字珠玑,有三要旨:一、在家务家庭亲睦,二、处世务人际和谐,三、为官务重德修身。 俗话有讲:做官先做人,官清先家清。朱熹《朱子家训》篇幅虽短,但确为入仕者应当研读、实践、传扬的经典家风家训。 《朱柏庐治家格言》又名《治家格言》(下称朱柏庐《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时期,理学家朱柏庐为子孙后代立下的治家格言。 相较于《朱熹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的训言显得教条化、细琐化,用辞通俗化,内容侧重于具体的言行禁忌,而《朱熹家训》则侧重于义理说明,伸张纲目。

千字文

周兴嗣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童蒙教材,至今已经流传一千四百余年,其知识点涵括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众多学科,因此历朝历代均被用作“小学”启蒙教材,是最佳的儿童读物。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南朝)周兴嗣所著,全文一千字不重复,以四言诗的格律编写。 对于千字文的创作,有说法是,南朝梁武帝为了方便诸王学习书法,令殷铁石收集了王羲之书法作品中一千个不同的字,并将这些字的拓片交给周兴嗣,令周兴嗣将其编成有内容意义、文化知识、格律音调,让人喜欢诵读的文章,最终创作了《千字文》。 周汝昌教授在其《千字文小引》中如此评价《千字文》:“无论是从内容来讲,还是从语言意义来说,《千字文》都是一部通古达今的奇才之妙作。只这一层已然值得传世不朽了,哪知又加上了另一层重大的光彩,就是这一千个右军的零字——几乎成了废物的敝文,一下子变成了一份长篇大幅的书法绝作,而且是由右军的七代孙智永临写出全文,这篇一气呵成之作早已改变了零散字凑成的那种气势。”

荀子

荀子

《荀子》是一部开辟后世诸子百家的过渡性著作,是冉雍的弟子,即荀子及其弟子,所整理的记录自己或他人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整理的。 《荀子》共有三十二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前廿七篇里有数篇如《议兵》、《大略》等由荀子弟子整理。 《荀子》一书主要特征是语言逻辑。如果说春秋时期的儒家,注重实践、行动,先实践后总结立论,那么,《荀子》刚好相反,注重于言辞说理,缺乏实践辨证。但是书中语言组织,逻辑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当然,过度注重语言逻辑,也导致了荀子的许多观点具有严重的时代局限,这一点也被荀子的得意弟子韩非子所传承。像《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就是典型的例子,人有祸确实会心畏恐,但是心畏恐就一定行端直吗?后世钻法律漏洞,想方法对抗法律的现象何其多。 《荀子》过度倚重语言逻辑,缺乏实证思维、象类思维,是它开启后世诸子百家的基础,特别是法家这样的注重刑名之术的学派。 《荀子》主要论述了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一、“性恶论”,是荀子的根本主张,认为礼义与教育对人具有重大影响,强调学以致用;二、“天人论”,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三、隆礼法重刑名、分等级而治,这是荀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张,他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用礼法来制衡,同时,荀子的“法”,由春秋儒家的礼法,向刑名之术过渡,提倡将刑名明文确立为“法”,并严格对应刑罚。

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

古典诗词

《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是一部古代诗词、文言文别集。汇编了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人教版、苏教版等教材的诗词、文言文教材。 《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里的古诗古词及古文,其注释及翻译,都是按教材标准编录的,家长可以收藏本书,给孩子阅读、背诵、学习。 《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的诗词、文言文内容,选取范围从春秋至明清均有。

古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收录了三百首古诗词,从时间线看,收录范围包括三代至秦汉诗(书中统称先秦两汉诗)、魏晋诗、宋诗、辽金伪元诗、明诗、伪清诗,以及民国诗,既有《诗经》和《楚辞》的名篇,也有历代杰出诗人的著名作品。比如,有“才高八斗”美誉的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曹植,其诗作不但文藻优美,而且流露出极高的骨气;又如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其田园诗平和淡泊而极有韵味;再如,那位让唐朝诗仙李白都佩服不已的南齐的谢朓,其诗作,即便是与唐诗里的名篇相比,也有过之无不及;还有开创了北宋诗歌风格的苏轼、黄庭坚等诗人,他们的作品立足唐代的诗歌风格,却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便到了皇明、伪清,其影响力仍然巨大;再有,穷尽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的南宋陆游,他的诗作充满了恢复中华,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此外,对生命的感知、对家乡,以及故国的怀思、对一年四季秀丽河山的歌颂、对民生疾苦的呼吁,要么慷慨激昂,要么生动活泼,要么懂得光滑,要么含蓄深沉,但节奏铿锵,朗朗上口,处处闪烁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智慧之光。

儒藏

孔门师传

先仅上传原文,不定时更新整理。

吕氏春秋

吕不韦

《吕氏春秋》,别名《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相邦吕不韦主持门客编撰的一部,以儒家学说为主,并纳诸家的杂家典籍,即“兼儒墨,合名法”。亦有学者谓《吕氏春秋》以道家学说为主,容纳名、法、儒、墨、农、兵、阴阳诸家的学说。因此书注重博采诸家学说,《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氏春秋》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其目的是藉此以为秦朝一统后的执政思想纲领,不意秦始皇受李斯等人的影响,最终选择法家学说作为执政思想纲领。高诱谓《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此版本电子书,内容来处于互联网,因流行本阅读不便,又时有错误,故校对后精心排版,发布于此。

论语十二章

孔子,朱熹

《论语十二章》也称为《论语十二则》,是从《论语》中选取出的,侧重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是适用于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段的语文教材。该教材的教学标准,以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为准。 所选取的十二章句,每一章(也称则)都是《论语》中的完整章句:第一、二章分别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的第一、四章;第三~五章分别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的第四、十一、十五章;第六、七章分别是《论语·雍也篇第六》的第九、十八章;第八、九章分别是《论语·述而篇第七》的第十五、廿一章;第十、十一章分别是《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十六、廿五章;第十二章是《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的第六章。 《论语十二章》所选章句在主旨上,均与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十分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阶段的内容。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经典,其学术理论在两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塑造、定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其内容普遍适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全方位的,具有先验性的学说,因此,两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育人教材,同时也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被选取为致仕的科举必考内容。 《论语》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各个时期的贤明学者的佐证、实践及发展。可以说,《论语》对于建立并完善人类人文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学术理论,迄今为止,古今中外,仍然无人出其右,历史上所有的理论创新,均建立在《论语》所包含的学术理论的基础之上。

六韬

姜太公吕望

【六韬】简介 【六韬】与【三略】同称『六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兵法书籍)。【六韬】别称【太公兵法】或【太公六韬】,所谓六韬,是指六种战术谋略。现今【六韬】流行本,存文六十篇,共六卷。其文体是『记表书志』四大文体中的『记』,即记录姜太公解答周文王及周武王的提问,并编纂成书,与【论语】相同。 【六韬】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核心部分,对历朝历代的兵法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宋朝将【六韬】归类为【武经七书】之一。【六韬】的兵法思维博大精深,军事思想深邃远瞻,推演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粹。而其中最精彩的是战略论,及战术论。 【六韬】的考古发现 【六韬】据说是姜太公所作,但有考古发现,或为战国晚期所作,而姜太公是周人,从宋代开始,就陆续有人质疑这个问题。由于该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因此满清时期有人质疑该书是魏晋时期的伪书。 1972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有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出土包含部分今本【六韬】内容的太公书竹简,其后这些竹简被鉴定为【六韬】的一部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六韬】竹简被分成十四组,三类。其中一至七组是第一类,四组【文韬】及三组【武韬】是今本【六韬】的确榷内容。 1973年,在河北定县的八角廊,第四十号西汉古墓中,也发现一批竹简,这些竹简开始时名为【太公】,后来严谨考据,更名为【六韬】。 山东河北两座西汉墓出土的竹简,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广泛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六韬】是战国乃至以前所作的说法。

老中医优势病种

老中医

《老中医优势病种》专门收录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主要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审核发布的上百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同时,《老中医优势病种》还将陆续收录一些老中医积累的经验医案。 人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身患某种疑难重病时,就会病急乱投医,四处求治,却往往无果。《老中医优势病种》的编篡,一是为人们提供参考,二是为他们的投医指个方向,特别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审核发布的上百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供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参考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讯) 中医是我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进行的医改的主要出路,普及中医,并完善中医医疗体制,是我国未来医改的首要任务。推广普及《老中医优势病种》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电子书编纂项目。 本书所有内容均是免费公开的,然而,由于电子书的储存及录入均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一些章节需要购买VIP用户权限或该章节的阅读权限,并非表示该章节的价值,仅是收回一小部分的成本,望诸读者体谅并支持,谢谢!

燃烧的果敢

李华刚

详叙华人350年前作为果敢最早居民和清政府对果敢管辖的历史,叙述1897年中英《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和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将果敢划归缅甸的史实,揭示了果敢历史主权属于“明朝华人后裔”及中国的事实,否定了“果敢自古以来是缅甸神圣不可侵犯领土”的说法;叙述了大缅族主义压迫史、“八八事件”、“二九光复之战”、“勐古之战”及“三六自卫反击战”,介绍目前果敢战况;阐述了“民族高于国家”的观点,提出视境外同胞为本国国民的政治主张;提出“国家道德责任”概念,认为国家应以人为本、以义为先,对待境外同胞应道德责任高于政治责任;分析了华人社会犬儒主义及汉奸文化的危害;提出建立缅北防波堤的中国“南亚地缘政治战略”;指出不丹丧权及锡金被吞并对中国安全危害之教训;对果敢政治体制与顶层设计提出“世袭宪政制”思想;提出果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份。 果敢人就是中国人,果敢历史主权属于中国,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缅甸政府应充分尊重果敢人民意愿,果敢前途应由果敢全体人民自主决定,任何国家政府都无权代为决定。本书抛砖引玉,砖为果敢,玉为中华,书名虽为《燃烧的果敢》,火苗却烧出果敢燎原中华,本书从大中华格局分析问题,提出囯家应怎样保护境外华人利益、保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舜水文集

朱之瑜

籍 名:舜水先生文集 別 名:舜水文集 作 者:(明)朱之瑜撰 版 本:日本正德二年刻本 來 源: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南昌府學

此本爲偽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阮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此為阮刻《十三經注疏》之祖本。 偽清道光六年南昌府學教授朱華臨重校阮本,此本較祖本為善。自此之后,各地書局因阮本較諸本為善良,或據道光本、或據嘉慶本進行翻刻。 此挍栞本刻於偽清時期,收錄於四庫全書。閱覽本書當僅作參考之用,常以質疑態度待之亦不妨。

老子道德經挍注

懋基

道德經傳為老子所著,而傳世之本,不一而異。今人常尊王弼註本為正,謂其近于老子。 而現代出土之古本,如郭店楚簡,漢墓帛書,卻亦同亦異。或曰,愈古者愈幾于老子也。今校以簡帛二本,注以圓其前後之說,作是文以紀,僅供參考。 此本乃漢帛出土以來,首部基于漢帛、楚簡,最深入,最接近解讀作者原旨的道德經挍注本;作者吸收陽明心學,另行構建了心、意理論系统,并以此作為解讀道德經的基礎,一反歴史上以通假名義歪曲原文意旨的研究方式,基于漢帛楚簡原文進行解讀,如史上眇字往往被通假為妙,但實際上眇才是符合原旨。 作者解讀切入角度雖然得以令作者更接近原旨,但作者研究水平有限,未免在挍注過程中出現失誤,歡迎指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