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4|回復: 0

初生儿“瞌睡早教”可行吗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2-2-2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家长挖“潜能”,商家挖“钱能”,3个月大的宝宝送去上课到底有没有效果?
8 O: a2 h5 ]) @* n6 }0 f  3个月的宝宝学“自我认知”、6个月的宝宝学“古典音乐”、1岁的宝宝学“双语交流”……近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先把孩子送到各种价格不菲的早教中心上课挖“潜能”。随着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早教的功能被吹得神乎其神,但家长们心中开始有了疑问。2 H3 x$ P) ?5 S: ?& b9 O
  家长说:- Q9 t* j* Y4 m8 R# ^
  宝宝上的是“瞌睡早教”
3 v2 H4 K- g/ C, E2 O, k  2月20日,星期日。下午3点半,成都市民董嘉洁抱起熟睡中的、刚满3个月的女儿童童出了门。  u7 v2 k6 L; \  a  G; c' J$ E
  半小时后,母女俩出现在西大街一家早教中心的教室里。随着上课时间临近,教室里陆陆续续又走进七八个抱着小宝宝的家长。开始上课后,家长们半跪在一张巨大的软垫上,宝宝们则平躺着。随后,在两位辅导老师的半中文半英文的指导下,家长在宝宝眼睛上方30厘米距离内拍手,让宝宝趴在平铺的镜子上,按摩宝宝的脚底……家长们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老师的动作,但垫子上的宝宝表现各异:有的一直呼呼大睡,有的哇哇大哭,有的任凭家长摆弄,有的四处乱爬,还有的不停东张西望……课程还没进行到一半,已有3个宝宝因为极不配合,被家长抱出了教室。
6 U, L$ \9 }7 r  坚持每周来这里上课已经一月了,童童几乎每次都是从开课睡到下课,这让董嘉洁很郁闷。“看着身边的孩子都在上早教班,我也给童童报了名,不能让她输在起跑线上啊!”
7 W. O! ^4 o* V% E) }* h  “老师教的很多东西,孩子太小根本听不懂,更谈不上完成了。感觉不是对孩子的早教,而是家长花钱来跟着老师学做游戏。这些从育儿书上就能学到,何必非得到这儿来呢?”交了1万多元课时费的董嘉洁非常困惑。; ?2 u& z$ ]# h
  顾问说:! ?6 r+ J5 s  O6 l7 I
  早教有挖掘潜能之功
6 m0 a- m) B$ a+ _" K+ r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成都的早教机构学费多在每节课120元左右,按照每周两节课计算,一年96节课需要上万元。尽管学费如此高昂,但在各种广告的“狂轰滥炸”下,仍有无数家长趋之若鹜。+ p# ^) W5 T7 X( l+ ~' b' n
  “孩子在3岁之前学到的东西,比生命中其他任何阶段都要多,千万不要错过这段时间……”府青路某早教机构,一位名叫王梅的早教顾问,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早教的各种好处。并称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以及各种游戏设备,不仅可以尽早挖掘宝宝各项潜能、启发智力,还能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C" k+ ^. @& y) p: V$ p/ q
  记者在这里看到,总共有0-6个月,6-10个月,10-16个月等几十种月龄宝宝的不同课程,每堂课40分钟左右。无论是游戏、音乐、艺术还是社会认知,每种课程都被冠以了培养宝宝不同能力的目的。3 I; v3 u9 T" R4 A4 Z$ [: o
  某早教机构的负责人透露,早教从最早针对2岁半到6岁的孩子,发展到现在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教,正逐渐呈现“初生儿化”,并受到很多年轻家长的热捧。
: ^. G4 z; G$ l! @' A  专家说:
6 `0 L0 w/ y: |8 P  多为商业行为,不必拔苗助长
0 r& t- W5 n6 z' N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幼教教研员刘敏告诉记者,目前成都市场上的很多早教机构,并未通过相关认证,也没有作为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备案,只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其水平也良莠不齐。
% f& J! @' i; t( L+ k) x2 }# k0 H  h  “一些较好的早教班,的确能为家长在如何挖掘孩子潜能上起一定作用,但绝非像广告上吹嘘的那样神。”刘敏介绍,“教育必须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如果过早让孩子体会学习的压力,或强迫孩子学习,还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孩子的后续发展,不要拔苗助长。”
' _5 Q7 J: S. Y* V" K% `2 w1 f6 x$ M  刘敏认为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指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还包括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他们以人格上的示范,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
+ g; ~( B; t% l% O  还有专家也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孩子玩耍、沟通,这是任何早教都取代不了的。“有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金钱,值得慎重考虑。”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