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刺哪些穴位可能導致迷走神經損傷?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主要有扶突、人迎穴及翳風穴。對於頸部其他穴位也應小心。
針刺為何會引起迷走神經損傷?
扶突的解剖投影相當於頸叢神經,深叢屬運動神經並與交感、副交感神經形成網狀的複雜吻合,迷走神經干亦於相當部位下行。翳風穴深部亦有迷走神經分布。人迎穴深層為頸動脈竇,最深層系交感神經干,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等。針刺不當刺激頸動脈竇可引起頸動脈竇反射過敏。
其次為操作原因:多因過度深刺所致,如翳風穴,一般不容易刺中迷走神經,只有超過 2寸以上深度時才有刺中可能。另如人迎穴,早在【針灸甲乙經】中即稱:『刺入四分,過深不幸殺人』。除此之外,提插捻轉的手法過重,或通電量過大,頻率過快等,都有可能引起迷走神經反應或頸動脈竇綜合徵。
2、迷走神經針刺損傷會有什麼臨床表現?
一、迷走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內臟功能紊亂:如抑制心臟活動,導致心率下降,心跳減慢,乃至停搏;冠狀動脈收縮,心臟供血不足,血壓下降,乃至休克;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造成呼吸困難乃至窒息,胃腸蠕動增加導致病人出現心中不適,噁心欲吐,尚有面色蒼白,出汗、暈厥等症狀。
二、頸動脈竇綜合徵。其發作有三種形式:1、迷走型。有反射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或二者同時存在,因反射性心臟收縮不全而引起腦供血不足導致暈厥,此型最為多見;2、減壓型。有顯著的血壓下降,而無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3、中樞型:無上述症狀,只有短暫的暈厥。
3、針刺過程中如何預防損傷迷走神經?
首先應了解病人是否有頸動脈竇反射過敏。
有人主張作預防性檢查,其方法為:令病人仰臥,放鬆頸部皮膚,將頭轉向檢查對側,用拇指或食指在人迎穴上向脊柱側施壓,先按壓一側再換另一側,如出現心跳間歇、心率變慢、血壓下降或面色蒼白等情況時,立即停止按壓。如出現此種現象人迎或扶突穴則不能針刺。但此種試驗不可隨便使用,雙側同時按壓更屬嚴禁,因為常可導致心臟停搏、腦栓塞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
其次,對無頸動脈竇反射過敏者,一般情況下扶突穴和人迎穴也不宜深刺,更不可用較重的手法。脈衝電刺激時,電流強度不可過強,頻率不宜過快。
4、迷走神經針刺損傷後,應該如何處理?
如出現迷走神經反應或頸動脈竇綜合徵,一般須立即拔針。
如在針刺麻醉時,可退針至淺層並減少刺激頻率,降低電流強度,令病人平臥。
與此同時,可作以下處理:對迷走反應明顯者,可肌肉注射阿托品,或用普魯本辛治療,適當靜脈注射50%葡萄糖。
如發生暈厥僅伴血壓下降而無心律不齊者,可用腎上腺素肌肉注射。
5、迷走神經是如何在體內分布的?
迷走神經(n.vagus)為混合神經,含有四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延髓的疑核,支配咽、喉的橫紋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此核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在臟器內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經節內換神經元後,發出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分布到胸、腹腔的臟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的胞體位於頸靜脈孔下方的下神經節內,其中樞突止於孤束核,周圍突也分布於胸、腹腔的臟器。一般軀體感覺纖維數量最少,胞體位於頸靜脈孔內的上神經節內,中樞突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周圍突分布於硬腦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膚。
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神經,於舌咽神經根絲的下方自延髓橄欖的後方出入腦,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之後下行於頸內、頸總動脈與頸內靜脈之間的後方,經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經的走行和位置各異。左迷走神經在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下降至主動脈弓的前面,經左肺根的後方,分出數小支分別加入左肺叢,然後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參與構成食管前叢,並向下延續成迷走神經前干。右迷走神經經右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沿氣管右側下降,繼在右肺根後方分出數支,參加右肺叢,然後分出分支在食管後面構成食管後叢,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經後干。迷走神經前、後干向下與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至賁門附近,前、後干分為終支。迷走神經的分支如下。
1. 頸部的分支
(1)喉上神經始於下神經節,沿頸內動脈與咽側壁之間下行,在平舌骨大角處分為內、外二支。內支含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穿甲狀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於聲門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細小,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環甲肌。
(2) 頸心支 一般有上、下兩支,下降入胸腔參加心叢的組成。
(3) 咽支 主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常為兩支,起自下神經節,參加咽叢的組成。
(4) 耳支 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向後外分布於耳廓後面及外耳道的皮膚。
(5) 腦膜支 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分布於顱後窩硬腦膜。
2. 胸部的分支
(1)喉返神經發自迷走神經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頸部,左右兩側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較低,從前向後繞過主動脈弓返至頸部。右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略高,從前向後繞過右鎖骨下動脈返至頸部。在頸部,喉返神經於氣管與食管之間的溝內上行,經環甲關節的後方入喉,支配除環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並分布於聲門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經的末支稱喉下神經。
喉返神經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和一般內臟感覺纖維,是喉肌的重要運動神經,在其入喉前與甲狀腺下動脈的終支互相交錯,神經多數經過動脈後方,但也有經過動脈前方的,所以在甲狀腺手術結紮動脈或用止血鉗夾血管時,應注意避免損傷此神經。
(2)支氣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經在胸部發出的數條小支,分別加入肺叢、食管叢和心叢。
3.腹部的分支迷走神經前、後干於賁門附近分別發出分支分為胃前支和肝支、胃後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內臟運動和感覺纖維。
(1)胃前支在小網膜內循胃小彎向右行,分支分布於胃前壁和十二指腸上部。有以下諸分支:賁門支,分布於賁門附近;前胃壁支,常為3~4小支,分布到胃體前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幽門管、幽門及十二指腸上部,此支與胃的排空運動有密切關係。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經。
(2)肝支行於小網膜內,隨肝固有動脈走行,參與形成肝叢,分布至膽道和肝,與肝的分泌活動有關。
(3)胃後支循胃小彎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後壁。有以下諸分支:胃底支,後胃壁支,常為數支,分布於胃後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和幽門管。前二支是胃蠕動、胃感覺和胃酸的分泌神經。
(4)腹腔支較粗大,行向後下方,加入腹腔叢。以後與交感神經纖維一起隨腹腔干、腸繫膜上動脈和腎動脈及它們的分支分布於肝、脾、胰、小腸、結腸左曲以上的大腸、腎以及腎上腺等。
在甲狀腺手術中,有可能誤傷喉上神經外支和喉返神經。喉上神經外支損傷後表現為聲調降低。喉返神經損傷時,由於大部分喉肌癱瘓,可致聲音嘶啞或發音困難。雙側損傷時,如聲門裂閉合可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6、頸部穴位針刺可能引起的其它損傷與事故有哪些?
從穴位局部解剖關係上來看:水突穴經過神經有:頸皮神經分支,深層為交咸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神經干,外側為頸總動脈。氣舍穴經過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襟的肌支,血管有頸前靜脈,深層為頸總動脈。。所以取穴時,如果深刺或稍偏外側,則會刺激交感神經。刺破頸總動脈,會引起劇痛,則有可能引起大出血的可能。
總之,頸部針刺取穴,必須正確!深度適宜,留針時間不宜過長,針刺時不宜作吞咽動作。病人叫喊時應立即停止出針,檢查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