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医家与病家与其说是职业上的医患关系,倒不如说是基于生活世界的伦理共生关系。相比于西医的技术化倾向使医患关系日益物化,中医天然蕴含的人文性更有助于构建医患和谐。
日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恶性伤医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也再次引发人们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深切反思。从医学自身的特性看,相比于西医的技术化倾向使医患关系日益物化,中医天然蕴含的人文性更有助于构建医患和谐,为缓解当前严峻的医患矛盾提供滋养。
英国学者朱森上世纪70年代曾研究西欧医患关系中的话语权变化,他发现西欧工业化时期医学从“床边医学”到“医院医学”再到“实验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在疾病诊断时,之前十分注重的病人自述和生活史,在“医院医学”阶段已化约为各个器官与组织,到“实验室医学”阶段更是化约为细胞和生化反应的微观层次,分科相应日益细化,医疗体系迅速扩张,医生则完全掌握医疗的话语权和处置权,病人的主体性越来越无足轻重。
朱森将这种日益依赖技术和学科不断细分的变化,称为“病人的消失”。在这样的变化中,医学发展固然带来巨大福祉,然而医患关系也越来越远离人与人的关系,而变为技术上物与物的关系,而且疾病诊疗被分解为不同的诊室甚至医院,患者挂号诊疗的麻烦与负担成倍增加。在哈一大一院的案例中,据公安部门调查,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正是对该院医生让其转院治疗肺结核不满,认为是“故意刁难”,而引发行凶动机。
相对于西医固有的技术化与分科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中医强调的恰恰是对生命整体及其身心协调的重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中医全科性特征,体现出的则是富有人情味的医患互动,以及“简便验廉”的天然药物和治疗方法上,同时注重治未病、养生、文化心理和人伦社群的调适。
而且在中医学中,医理与伦理本质相通,正如“大医精诚”所体现的中医学核心价值理念。中医的整体观、重实践心悟的成才路径和济世救人的平民化立场,本质地反对医学的过于技术化和学科细分化倾向,滥用资源和药物也不为中医提倡。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中医医家与病家的关系,与其说是职业上的医患关系,倒不如说是一种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伦理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正是改善时下因技术化而日益物化的医患关系模式所需要的。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不仅适用于中国医学学术临床和技术层面上的发展,也适用于医学人文精神层面上的继承和弘扬。冀望中医“大医精诚”理念成为我国医学界共同的精神营养,为构建和谐医患作出贡献。在当前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中,中医必担大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