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8|回復: 0

茶马古道之昌都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1-10-14 0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茶道百科 

★昌都地区蕴藏着三江并流、高山峡谷、圣水、地热,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茶马古道是昌都地区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索,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恻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它是历史的积淀,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是多民族生养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绎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存在着永远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值得人们追思和体味。
  ★ 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口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和运输设施、满足食宿需要的宾馆饭店建设、用电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昌都地方的经济活起来。
社会经济价值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最特殊的地域名称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的陆上交通大动脉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对外开放的金钥匙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大开发的重要基石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经济大繁荣的命脉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旅游发展的着力点
  ☆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加入WTO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会
  ☆西部大开发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现代茶马古道
  ☆公里干线的修筑,替代了过去“茶马古道”的功能。
  ☆“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然而,在专家眼中与“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马古道,却在时光的荏苒中沉寂过许多年。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在丝绸之路已名满天下时,茶马古道却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专门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木霁弘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的僻远艰险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虽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马古道“热”起来并不是没有它的理由。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霁弘分析说,“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从2005年马帮进京开始到现在,普洱茶已经成为了一个从中国茶界到普通大众的一个响当当的词,诚如福村梅记普洱茶的出现,打通了电商网购的普洱“茶马古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安化洞市茶马古道  湖南安化洞市,位于安化县东南部,距县城东坪镇45公里,通车,路况较好。有些中国地图上,湖南版块中可以没有“安化”,没有“东坪”地名,但一定会有“洞市”的地名。因为这里历来就是通往邵阳(原宝庆)、娄底市新化县、怀化市溆浦县的必经之路。  茶叶尤其是黑茶湖南长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区,脚挑马驮集中于牛田驿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顺麻溪于麻溪口入资水,然后用船顺资水,经益阳,经湘阴,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一百三十里,经岳阳府巴陵入长江,经临湘,湖北武昌府嘉鱼,江夏,四百二十五里达汉阳府汉阳县汉口镇。计一千一百里许。
  或自湖南长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区,脚挑马驮集中于牛田驿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顺麻溪于麻溪口入资水,然后用船顺资水,经益阳,经湘阴,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过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于长沙靖港入湘江.另有陆路2线经新化至宝庆 经梅城,宁乡至长沙.。
  安化洞市老街座子坳碑刻文字和洞市龙溪石牛山可以充分反映这段茶马互市的历史。
  古道特产有黑茶和千两茶最为出名,黑茶是属后发酵茶,是我国
安化洞市茶马古道路线图
特有的茶类,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需要4-5个月的时间,应此产量很少。饮用千两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