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3|回復: 0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汇会会议纪要(4月12日上午)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4-12 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考古网
   “春暖花开芬芳在,十大考古姗姗来”,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汇报会于4月12日上午在北京国谊宾馆隆重开幕。评委专家、入围项目主讲人、在京考古单位学者、新闻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参加,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网、考古汇等媒体对会议进行微博直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后,入围项目开始一一展示,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赵辉主持。

    现代中国人来自何方,北京猿人是否我们的直系祖先,这是最近20多年来中外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一直激烈争论的学术焦点,也是公众长期热切关注的话题。陕西洛南盆地张豁口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南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这三处旧石器时代(新旧石器过渡)遗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资料。

    陕西洛南盆地张豁口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洛南盆地西部南洛河干流与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第二级阶地顶部“四十里梁塬”的中脊上,张豁口地点上部第二层古土壤条带至第三层黄土的年代为距今25万年至7万年左右。演讲者介绍了本年度的发掘成果,展示了在洛南盆地张豁口遗址发现的丰富的流行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阿舍利工业的器物组合,如手斧、薄刃斧、三棱手镐和大型石刀等,提出了对石器工业和人类起源的新认识。张豁口地点的发掘收获将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中国南北自然地理过渡地带秦岭山区的旧石器遗址年代学、石器工业性质、古人类生存环境、生存行为、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比较和早期人类技术交流与传播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2412133314549..jpg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是位于东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中原地区在距今4万年期间的考古发现,已经成为认识我们直系祖先来源的关键所在。演讲者详细介绍了老奶奶庙遗址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居住遗迹,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遗存。这些新发现完整地展示了位于中原核心地带的嵩山东南麓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栖居形态,并发现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特征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为认识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等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范雪春先生介绍了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情况、年代与分期、发现意义等。奇和洞遗址坐落在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地层堆积可分为可分为9层5个阶段,从旧石器晚期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第2期,距今约17000―7000年。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发现3处人工石铺活动面遗迹,出土石制品200余件,少量打制骨器及哺乳动物化石等;新石器时代第一期发现火塘、红烧土堆等;新石器时代第二期可分为早、晚两段。第二期早段遗迹比较丰富,发现火塘、灰坑、房址、灶、沟等。第二期晚段开始石制品面貌有很大改变,磨制石器增多,打制石器较少。演讲者对遗址中发现的植物遗存也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为研究农业起源提供了新证据。奇和洞遗址文化层年代连续,从旧石器末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早、中期,对探讨现代人起源有重要意义,为溯源福建地区史前文化谱系及闽台文化与南岛语族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方向明先生详细介绍了浙江桐庐方家洲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造场遗址的地理环境、发现和发掘情况、堆积和年代以及最新认识等。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专业性玉石器制造场,重要的是从考古发现恢复出完整的玉石器制作流程--材质选择、打制成坯、磨制成型、钻孔到成品,制作过程的每一步都在遗址中有所体现。本次发掘对于推动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玉石器制造所蕴涵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进而的社会体系研究势必将是今后的学术增长点。同时,遗址中以琢打为主要的石英材质玉器制造与这一阶段已开始的以解玉砂为介质切割、修治的闪玉材质玉器制造形成了鲜明对比,促进了早期玉器工艺和玉石分野的研究。

    作为国际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红山文化时期发掘调查面积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在会场也颇受关注。曹建恩介绍了主要发现:壕沟3条,房址103座。房址大部分呈方形或圆角方形,门向多呈东南或西南向,绝大多数房址中央位置可以确认相互连接的灶坑与火道,基本上与火道方向一致的房址壁上确认门道,门道大部分斜坡状,偶有水平台阶的设置。房址内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蚌壳以及动物骨骼等。灶的早晚变化比较明显,早期灶深度比较深,晚期比较浅。房址早期分为3组,每组内有一个大房址,晚期分组现象则不明显。出土遗物丰富,陶器为大宗,主要是以筒形罐、斜口器等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土著特征的陶器以及以釜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器物,这让学者们清晰地看到两种文化的融合。
 
2012412133328300..jpg


    良渚文化以往的发现颇为丰富,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的发现仍然让人耳目一新。刘斌先生重点介绍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情况。它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聚落,这种聚落模式不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共清理墓葬397座、灰坑21座,建筑遗迹10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 4000多件。刘斌先生以环壕1为例对环壕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介绍。环壕的平面形状均大致为圆角方形,略呈正南北方向。开挖环壕的同时,将环壕内部填高,形成可供居住和埋墓的土台,壕沟的底部及外围,留下较多的大小和深浅不一的取土坑。环壕形成后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同时也具有水陆交通和生活用水的功能。刘斌先生同时介绍了此遗址的多学科研究和保护工作:钻探调查发现古河道、古稻田遗迹,墓葬中丝绸等遗物的研究与保护,考古遗存的数字化展示,大区域的沉积环境研究等都在进行中。玉架山遗址首次发现的由六个环壕组成的完整的聚落, 第一次为我们揭示出了良渚文化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关系等都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是史前遗址发现较少的地带,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该遗址共清理出房址43座,墓葬6座,灰坑33座,环壕1条。最震惊的发现无疑是在房址当中发现了凌乱堆弃的大量人骨遗骸,其中一座房址内有多达97具人骨遗骸。吉平先生对房址发掘过程和构筑状况以及遗物进行了详细介绍。发掘者认为房屋居址成排或成组分布、规整统一的空间布局,属于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态,对于正确揭示东北地区史前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其居住方式有着不可多得的标识作用。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种群关系,最大限度地复原古代社会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间的结构与形态,内部等级的构成、财产的占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状况等。

    上午最后一个展示项目是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戴向明先生介绍了周家庄遗址以往的考古工作和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遗址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分布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二里头、二里岗、东周等时期遗存的大型遗址。本年度发现早期房址16座,房址附近发现6座陶窑及相当数量的灰坑,构成了该遗址龙山时代较早时期的一处居址。发现了晚期墓葬168座,分为成人竖穴土坑墓与儿童瓮棺葬,且成排、成组分布。测年在距今2300-1800年之间,遗物面貌与陶寺文化相近。发掘者认为发掘区所在的区域经历了由居址到墓地的转化过程,表明该聚落在其存在发展过程中有过较大的变动。

    会后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